傳媒觀察
作者:潘穎芳
【摘要】新聞娛樂化引發了媒體功能的失衡,而媒體功能的失衡進一步加劇了娛樂化,兩者陷入了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之中,對傳媒自身以及社會都產生了明顯的負麵影響。媒體應采取相關措施規避自身功能失衡,走一條平衡而健康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媒體功能 新聞娛樂化 失衡 規避
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①一文中,最早將傳播的基本功能概括為三個方麵:環境監視功能、社會協調功能、社會遺產傳承功能。後來,賴特補充了必要的第四項功能,即娛樂功能。
傳遞信息應該是媒體最基礎的功能。這一功能通過準確及時地報道新聞、告知事實而實現。除此之外,媒體還擁有輿論監督功能,規範社會行為的導向功能,人類文化成果的傳承功能和愉悅身心的娛樂功能等。而這些功能的發揮都建立在傳遞信息這一基礎之上。因此,媒體應該把監視環境功能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傳承文化等功能,適度發揮娛樂功能,這才是一個平衡而和諧的狀態。
然而,在“商業主義”的衝擊下,新聞逐步走上娛樂化道路,和娛樂互相滲透。媒介的娛樂功能過分膨脹,其他功能則相對弱化。這種嚴重的功能失衡使新聞傳播逐漸喪失自身本質和真正的社會意義。
一、娛樂化引發媒體功能失衡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②這是一份對於今天的打下了深深的娛樂烙印的媒介現實的逼真、有力、重要的控訴書。新聞娛樂化越演越烈,主要表現為:
1、軟新聞比重增加。軟新聞大行其道,而時政、經濟、民生等硬新聞的數量則大大縮水。新聞娛樂化在內容上除了傾向於爆炒明星緋聞,窺探名人隱私外,還熱衷於報道政治醜聞、奇聞軼事、花邊新聞等。
2、硬新聞的軟化。以娛樂化的手法對硬新聞進行軟化包裝,一方麵采取故事化、情節化的方式來報道新聞,挖掘微不足道的娛樂題材。另一方麵表現為運用無厘頭的標題、奪目的照片、特殊的版麵等編排手段來製造硬新聞的“賣點”。
3、新聞節目運用娛樂因素。節目采取“唱新聞”、“侃新聞”、“新聞秀”等五花八門的方式,穿插著搞笑花絮、搞怪視頻和大量的詼諧台詞。並以動畫、音樂、音效等形式,對視覺、聽覺元素進行巧妙組合,以打造“雷人”效應。有的新聞欄目還設置短信互動、有獎競猜等環節。
新聞娛樂化讓受眾陷入了“被娛樂”的深淵,審美觀念和審美水平在無意之中漸漸下滑,對真理的探索、對情感的追求、對知識的博取都在熱熱鬧鬧的娛樂氣氛中消耗殆盡。新聞的娛樂功能的強化,導致了引導和教化功能的稀釋。
新聞娛樂化的蔓延,讓媒介文化浸染了過多的遊戲性和消遣性,對受眾的影響隻停留在感官刺激、欲望滿足的初級階段,沒有上升到尋求意義、陶冶情操的高級階段。
總之,新聞娛樂化讓媒體迷失了自身的價值取向,引發了媒體功能的失衡。而媒體功能的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娛樂化,它們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
二、娛樂化背後的無序與失範
媒體吹響“全民娛樂”的號角,引導著大眾歡呼雀躍地投入到這場娛樂盛宴中,卻無暇顧及狂歡背後的無序與混亂。而由於大眾傳媒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影響麵廣、傳播快捷等特點,新聞娛樂化所帶來的媒介功能的偏差和失衡,傳播行為取向的扭曲與錯位,勢必會對媒介自身以及社會的發展產生明顯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