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們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有限,當洪水一樣的超載信息湧向個體時,他們往往被迫奉行“認知的經濟學”,即形成一種簡單化的思維模式來處理信息。西方學者的實證研究發現,人們處理新聞時,傾向於從證據中得出結論,並將結論儲存起來,而不是將證據儲存起來。“這種辦法是處理超載信息的一個主要方式。人們想了解一則消息的要點,他們並不想記住它。他們大多數人采集信息的最終目的是提取意義,因此信息意義的重要性就很明顯了,它使人們處理信息並提取意義的行為變得合理。”
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信息越來越多,而人們實際的接收時間卻在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認知的經濟學”更有利於人們對信息的獲知。因此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媒體應該在意見性信息和事實性信息的提供上多動腦經。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手機用戶的增多,政府和媒體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特別是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角色。以手機為例,截至到2006年12月31日,中國手機用戶已經達到4.1億人,據權威部門估計,2007年中國手機用戶的覆蓋率達到41%,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傳播渠道,而且其強大的功能也注定它將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工具。與其它媒介相比,手機具有移動性、及時性、精確到個體、信息準確、免打擾性、信息覆蓋麵廣等特征,與電視、廣播的收視率或收聽率相比,短信的接收率應該是近乎百分之百的。正因為它具有這樣的特征,所以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位。
由此,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將意見性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消除他們的疑惑,接下來再以事實性信息加以補充,通過追蹤報道提供全麵的多層次的信息,階段性的再以意見性的信息做補充,事實和意見交叉進行,這樣既忠於事實發展的本質,又符合受眾的接受心理。即使受眾奉行的是“認知的經濟學”,也能夠在媒體中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
我們的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隻想著提供真實、全麵的信息,更多的要思考傳播的特性和受眾的接收習慣,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江淮晨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