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柴靜專訪盧安克為例
聲屏世界
作者:孫 莉
【摘要】《麵對麵》是中央電視台的一檔人物專訪節目,以人物解讀新聞,在我國電視新聞人物專訪中具有旗幟地位。本文試以2009年12月27日《麵對麵》的柴靜專訪盧安克這一期為例,從真實再現人物生活情境、選擇恰當采訪方式、電視敘事編輯技巧等方麵論述其是如何做到對節目的恰當把握的,同時指出電視專訪中存在的問題並作出相應思考。
【關鍵詞】電視新聞 人物專訪 《麵對麵》
這幾年,新聞人物專訪蓬勃發展,一些媒體還專門組織精兵強將專門從事新聞專訪,但就電視新聞人物專訪而言,真正的突出欄目並不多。《麵對麵》是中央電視台的一檔每周一期時長45分鍾的電視新聞人物專訪節目,該節目從“傾聽、求證、探索”這個主題出發,麵對麵與新聞人物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挖掘新聞真相,再現事實。
2009年12月27日,《麵對麵》播出柴靜專訪德國支教誌願者盧安克。盧安克在中國偏遠山區守護著那裏的留守兒童,以一己之力,在做中國教育最需要但沒有人做的事。他從事這一工作十年來,第一次接受電視專訪,報道播出之後,很多媒體開始關注這個金頭發的德國人。
分析人物專訪製勝因素,它在選取和采寫方式以及編輯上的可取之處在於:
一、真實地再現人物生活情境
人物專訪一般注重再現訪問過程與現場情況,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展現現場情景、氣氛,這樣可增加報道的感染力。在采訪盧安克的過程中,記者深入他的生活,看到學生們都像小猴子一樣掛在他的胳膊上、肩膀上,揪著他的衣服,“爽啊”,“他是我們唯一的朋友”,“他在我心裏就像一個親人一樣”。從學生團團包圍老師的狀態,到夜晚圍著篝火,在一個留守兒童家劈柴、取暖,每個畫麵都是采訪中捕捉的鏡頭,沒有刻意安排的造作與刻板,讓觀眾深切地了解到盧安克真實的生活狀態。
二、選擇恰當的采訪方式
因為盧安克大多數時間都是與孩子們在一起,因此采訪中十分注意他們的對話交流,希望從中尋找盧安克在偏遠山村堅守十多年的原因。節目除了采訪盧安克本人,還采訪了與他生活密切相關的人,如他的兩個學生,當地的一位農民,記者還在夜晚和盧安克一起前往一個隻有姐弟倆的家庭,通過對這些人的采訪有助於從側麵了解到盧安克的生活。
最後,記者在山岡上與盧安克麵對麵交談,安靜的,沒有其他孩子打擾的,這種狀態有益於采訪對象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對於不同采訪對象應該選擇不同的采訪地點,在教室采訪學生會使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下比較放鬆,而在山岡上采訪盧安克是為了不受外界的打擾,這些細節的設定有助於采訪對象快速地進入采訪狀態。
記者的提問也應有張有弛,如問剛來時如何被誤解到最後被信任,所做的努力能被理解嗎?來中國農村的原因,以及關於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等等。
三、電視敘事編輯技巧
電視媒體因為其獨特的介質,聲畫合一,現場感強,敘事性強,由此,電視的敘事方式和編輯技巧的運用就不容忽視。
在采訪盧安克時,先是平鋪直敘,讓人們了解到盧安克是怎樣一個人,在做什麼樣的事。接著,在觀眾對這個人開始有了強烈好奇心的時候,追問這個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怎樣的家庭出生,有怎樣的過去?如此等等,在節目中途,開始追憶這個年輕人的過往,如何從德國來到中國,如何一步步退回到農村,“越來越接近我喜歡做的事情”。最後又回到現實中,“反正我這一輩子要做的事情,我覺得我已經做了,如果我現在死去也值得,沒什麼遺憾”。
山嶺全景的拍攝,幾組采訪的穿插,篝火、山坡上的訪問、教室裏的訪問、生活隨景,這些隨著一個個采訪話題的過渡被合理安排,漸次穿插,使得采訪一環扣一環,使觀眾逐漸了解和認識了盧安克這個人。捕捉和穿插有趣味的鏡頭如作文《騎豬》,孩子們拍的電視劇《和平劍》,玩泥巴,捉蜈蚣,攀爬大樹等等,也有助於人們了解盧安克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