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這篇專訪中,同樣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的注意:
1、存在主觀介入與判斷
“這裏以前也有人和別人說,說我是特務”
“是,因為別人都不習慣一個沒有目的的人”
“是,我想象不出來沒有目的”①
在盧安克的博客中,他提到“因為沒有人做我想做的研究,於是我就自己來做”,由此可見,記者的“一個沒有目的的人”的判斷是欠妥的,盧安克的目的是基於愛好、基於自由、基於完全、基於自我的選擇。
在整個采訪中,記者表現出冷酷之外的溫情、尊敬和震驚。
“你不喜歡嗎?物質?”
“不是不喜歡,我喜歡自由”。
“你不抽煙,不賭博,不戀愛,不吃肉,那你為什麼生活?”
“有更大的樂趣啊,比能表達的更大的樂趣”。②
微笑、遊離的眼神、低頭、在那種精神力量強大的人麵前似乎的害羞和敬畏,采訪氛圍很融洽。
“他可以陪著我啊”,(沉默之後)
“你對一個大人的要求就這些嗎?”,
“是啊”(柴靜驚愕的表情)
“什麼?你剛才說什麼?”
“我們都不完美/但我願為你做出/不可能的改善”,
“寫給誰的?”
“他”,③(學生指向盧安克,柴靜長時停頓)
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會隨著主持人表情的變化和她的感知能力增強一種認識和減弱另一種認知。記者的表情、口吻影響著觀眾對事實的印象,但是要把握得當,否則很容易把觀眾帶入一種誤區,或者使得采訪淺薄化。
盡管“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拳頭站在什麼東西的對麵”,但是,過多的情感宣泄有時會妨礙我們的理性思維。
2、為采訪對象設限
盧安克曾表示他接受采訪不是因為想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是因為他想讓更多的人明白自己是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十年來,他第一次接受電視專訪,受感於南非總統曼德拉的話,“如果你隱藏著自己,不敢讓別人看到你如何做著自己所喜歡的事,別人就會認為,他們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讓他們看見,這就等於允許他們像你一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就等於解放了他們的願望。這不是說讓他們做跟你一樣的事,而是說讓每一個人做最適合自己的、自己所願意的事”。
不幸的是,2010年,盧安克關閉了自己的博客,“我不是本國人,還是在管一些外來人不應該管的事情,使得本國人有些難受。為了不傷害你們的自尊感,我是不應該管留守兒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棄,我的學生又很難過。這種矛盾隻有一個解決的辦法:不讓外麵的人知道,就沒有人因為我的行為而難受。社會對我的關注也已經超出了我的承擔能力,我承擔不了社會反應所帶來的後果、責任和壓力,也就不敢讓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所以,我隻好把我的博客關閉起來。請你們理解。”
於是,很多人開始問責媒體,是媒體擾亂了一個誌願者的正常生活,使他無法繼續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是媒體引來了外界的幹擾和壓力,讓他不能正常生活。因此,很多人開始討論:媒體是否有權幹涉別人的生活,將自己的意念強加於他人身上,去渲染、塑造一種至高無尚的形象。
結語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國電視新聞人物專訪節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對記者職業素養的考究還是對大眾傳媒環境下公眾媒介素養的培養等等,都是無法繞過的基本功,訪前準備、訪問技巧、編輯理念的進一步提升,是一個需要長期摸索的過程。■
參考文獻
①②③2009年12月27日《麵對麵:柴靜專訪盧安克》文稿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