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而不同”(3 / 3)

顯然,在經曆了一係列內容生產過程之後,報紙的傳播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以“報道新聞”為主。報紙應該將目標定位為生產對受眾來說具有指導意義的“觀點”,力爭在觀點市場站住腳,即由過去的追求時效以及“第一手信息”轉變為提供具有深度的“第一手觀點”。

四、“和而不同”的報紙:有觀點才有市場

日本報業協會於2000年製定了新的《新聞倫理性綱領》,對報紙提出了五個方麵的要求:自由與責任、準確與公正、獨立與寬容、對人權的尊重、品格與標準。綜合起來看,這幾點其實是要求報紙提供對受眾有借鑒意義的觀點,通過客觀、獨立、公正的觀點來吸引受眾繼續閱讀報紙。

日本社會學家富永健一說:“日本大眾社會的出現要歸結於戰後的改革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兩大原因。”人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並且出現了同質化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流意識在國民整體中擴散開去。這樣也帶來了信息的同質化,如果沒有同質的信息,或者沒有大家所共有的信息,很多人就會變得不安⑥。我國的情況與之類似,曆經30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然會導致這種中流意識的產生。另一方麵,當時“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又使得我國社會出現了精英階層——他們有很高的知識水平、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因此廣泛大眾“同質化”的新聞信息顯然不能使他們滿足,那麼將信息傳播的受眾指向各個行業的精英群體的報紙,就必然要提供與眾不同的、富有借鑒意義的觀點。

再看新聞界自身,從一開始就標榜“報道事實”,力圖擺脫“景觀世界”的陰影,將真實還原給大眾,但是就如之前所述,新聞內容生產需經曆一係列步驟,並隨之產生了新聞製作的“框架”——新聞專業主義。黃旦在《做新聞》一書的導讀中提到,“建於19世紀社會基礎上的專業主義極其程序方法,由於符合媒介職業自身的階層地位和利益,也就根深蒂固化為了職業意識形態。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下,新聞作為知識,為解釋和建構現實提供了框架,但是,必然缺乏對現狀的質詢。由此,作為意識形態的新聞,通過限製對觀點的接觸,阻止對當今社會真相的探尋……”。由此能看出,事實雖然容易被各種原因掩蓋,但是觀點能作為渠道,使受眾更清晰的認識這個世界。

因此,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在進行報網融合的同時,努力突破新聞專業主義的種種限製,在“和而不同”中提供優質的觀點,才能真正意義上成為國民知情權的代言人,找到新媒體環境下自身的發展壯大之路。■

參考文獻

①馬述君,《探索建立退出機製 促進報刊繁榮發展》,《傳媒》,2010(4)

②③《麵對媒體,電視人怎麼辦?》,《傳媒》,2010(4)

④晉雅芬,《媒介融合背景下報業轉型的是與非》,《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12月30日

⑤張立偉,《媒介融合哪些無能為力?》,中華傳媒網

⑥中馬清福:《報業的活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2-14

⑦蓋伊·塔奇曼:《做新聞》,華夏出版社,2008:7

(作者: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