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而不同”(2 / 3)

由此不難發現,在網絡上傳播新聞信息並非難事。從廣義的新聞傳播上看,一個人把他知道的一件事告訴了“我”,那這則事件對“我”來說就是新聞,他和“我”之間也就形成了一次傳播。網絡媒體平台依托先進的技術使這種傳播變為現實,隻需拿起手機或敲擊鍵盤,便可以做到隨心所欲,你來我往。在新媒體的世界裏,“受眾”的概念本身已經模糊了。2010年3月,網絡交友平台facebook的訪問量超越穀歌,國內近幾年也出現了QQ校友,校內網使用量呈幾何增長的情況,這些現象揭示出網絡媒體“圈子化”交流模式的形成。

隨著以Web2.0、Web3.0為背景的“小眾化”的網絡社區傳播的興起,Web1.0時期具備強勢競爭力的門戶網站在生產模式上也呈現出了很深的編輯模式危機。“網易每年花在版權上的費用是5000萬元,而真正有價值的、能夠帶來收益的可能隻有10%,也就是說90%的成本被浪費了。我們每天抓取很多新聞,但在頁麵上能夠呈現的隻有5%,另外95%的內容都被沉沒了。傳統的編輯模式便於把關,也便於議程設置,但很難迎合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也使大量長尾內容被浪費了④”。

傳統意義上劃分出的信息傳播者和收受者已經不複存在。

三、報紙:提供第一手觀點

我們知道,在全媒體時代,人們可以從多家媒體獲得信息,報紙不再像過去那樣是唯一的信息載體。同時,新聞應該是“力圖提供真實、客觀的信息,並迅速有效的傳遞給受眾。”在此前提下,“獲得第一手信息”自然是傳統媒體長期追求的目標。但是報紙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在當今的媒介環境下報紙已經失去發布“第一手信息”的能力,比報紙“快”的新媒體比比皆是,紙媒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繼時效性之後,報紙麵臨的另一個難題就是互動性。從信息傳播的角度講,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最大的特點是單向傳播,雖然現在很多報紙都有讀者來信的板塊,但是這樣的信息反饋已經不再具備深遠的反饋意義。

再看報紙的內容生產,報紙存在“把關人”,從記者對新聞事件的采訪寫稿到編輯的篩選改進,報紙上刊登出來的新聞經過了一係列媒體人的“把關”,“把關人”們將他們認為受眾想知道的事情、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報道出來。但因為缺少了互動反饋,或者反饋的並不及時,報紙生產的內容並不一定符合受眾的需要。

與此相對的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就有很大區別,撇開網絡互動的快速便捷不談,依靠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網民便可以獲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搜索源於興趣,還取決於有多少時間、在一天中哪個時段、以及當時的心情、希望獲得多少信息等等,直言之,搜索根植於個體差異。尼葛洛龐帝曾設想報業公司辦‘我的日報’,有了搜索引擎,把每天的搜索彙總,就是‘我的日報’。也沒有任何報社辦得起小眾細到‘一個人’的我的日報⑤”。由此我們能看出,報紙與網絡媒體在信息生產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或者說現在網絡媒體上所傳播的信息,已經是完全個性化的了,單獨的用戶包攬了從信息生產到傳播的整個鏈條,而這種傳播方式是報紙媒體自身無法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