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而不同”(1 / 3)

——媒介融合下的報紙生存之路

傳媒e時代

作者:王 凡

【摘要】在許多新聞理論界和業界人士眼中,報業麵對網絡通信飛速發展帶來的挑戰,走“報網融合”的道路是其必然的選擇。本文通過比較網絡媒體與報紙信息傳播方式、新聞內容生產的不同,說明仍處發展階段的我國紙媒,雖然為了發展要迎合媒介融合大趨勢,但報紙的本來任務或者說信念不曾改變,即以嚴肅的硬新聞、深度的分析報道占領觀點市場,生產對受眾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新聞。

【關鍵詞】報網融合 小眾化 內容製作

一、我國報網融合的現狀

從2004年開始,中國報業結束了年增長率兩位數的飛速發展階段,增幅回落至低於GDP增幅的水平,廣告市場持續低迷。2008年9月,新聞出版總署劃遼寧、河北兩省為試點省份,施行報刊退出機製,原因就是因為“我國報刊結構重複、資源分配不平衡、同質化問題日益突出;部分報刊改革意願淡薄,參與市場競爭意識不強,長期依靠主管主辦單位投入維持生存,政府財政負擔沉重等①”。

從以上情況看,我國報業正處於發展轉型的階段,同時媒體大環境已經進入了“後媒體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吸引了絕大部分受眾。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突破了4億關口,較2009年底增加36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較2009年底提高2.9個百分點。手機網民數量則增速放緩,在4.2億網民中,手機網民規模達2.77億,半年新增手機網民 4334萬,增幅為18.6%。其中隻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比例提升至11.7%。麵對如此龐大的網絡用戶數量以及報紙日漸消失的讀者群體,報紙如若不與網絡媒體融合,顯然無法維持自身的運轉。

《華爾街日報》在1996年4月正式推出《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到2005年上半年為止,其網絡版的付費訂戶超過了76萬。WSJ.com不間斷更新以及全麵覆蓋全球商業新聞的特點,使用戶可隨時查閱各類最新的商業新聞和分析報道,但這些都得力於《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通訊社全球報道資源——全球1600多名采編人員每天提供1000多篇稿件的強大支持。

我國的大多數報社,很少具備《華爾街日報》那樣強大的信息生產團隊,無法生產大量嚴肅、持續的新聞以支持其網絡版,僅有的資源也要服務於報紙本身的發行。因此我國的報紙網絡版,大多是把報紙上的信息直接放到網上,造成網絡版新聞與報紙內容大量雷同,“融合”變成了簡單的“複製”。這種“複製”絕不是報紙在新媒體圍攻下求生的方法。

二、網絡新媒體帶來的小眾化傳播趨勢

所謂網絡新媒體是指在新的技術支撐體係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互聯網、桌麵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②。

相較於傳統媒體而言,網絡媒體自成形至今不過二十幾年的時間,但是其媒體傳播形式已經經曆了幾次進化:如Web1.0的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進入Web2.0之後又出現的博客、播客、拍客,再到不久前出現的微博等。用戶隨時隨地都可以將自己所發現的信息傳達給其他人。美國的《連線》雜誌則將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這句話概括出了網絡傳播的特點:數字化、互動性、個性化、選擇性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