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華社江蘇分社《大學生手機報》為例
傳媒e時代
作者:牛金霞
【摘要】本文以新華社江蘇分社的《大學生手機報》為例,通過對它目前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著重探討了在手機3G時代到來的情況下,如何針對特定的大學生群體發揮手機報優勢的問題,提出了應將它作為“新聞導讀性”媒體、“最適宜互動”媒體等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對策。
【關鍵詞】手機報 導讀 互動
從2004年7月18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以來,手機報逐漸滲入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手機不僅僅是一種人際傳播通訊工具,更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傳播的“媒體”。而年輕大學生由於是手機媒體使用的主力人群,針對他們的手機報業務也就更引人注目。早在2005年7月,新華社江蘇分社便與江蘇移動通信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江蘇移動新華資訊”業務,大力推進個人移動終端媒體。①可以說,新華社江蘇分社的《大學生手機報》屬於在一個較早的研發技術平台下,依附國內第一新聞通訊社的業務,因而針對它的分析也就更具有代表性。
一、新華社(江蘇分社)《大學生手機報》的現狀
(一)信息來源:新華社江蘇分社《大學生手機報》的信息來源主要來自網絡。中國新聞網、搜狐、網易、新華網、人民網等網站的教育頻道是其主要的新聞來源。江蘇本地的媒體如現代快報、揚子晚報等也是其重要信息來源。
(二)內容:圍繞大學生群體這個核心,一份大學生手機報一般包括十個欄目左右,如《曆史今天》、《新聞午餐》、《學生驛站》、《校園資訊》、《拍案驚奇》、《博你一笑》、《新鮮速遞》、《校園奇人》等,欄目不固定,不斷調整更新中。
(三)篇幅:手機報在篇幅字數上總是“力求精簡”。“長篇”一般在400-600字左右,“短篇”一般控製在100-400字。在新聞標題的製作上,一般不會出現超過14個字的長標題。
(四)風格:麵向大學生群體的定位決定了手機報應該以生動活潑、富有文采、有趣有“味”的形象出現。隸屬新華社的地位又要求它同時應該是端莊大方、有度有“品”的。因此,總的來說它是一份活潑大方而又不失穩重的手機報。
(五)盈利模式:“手機報主要通過三種手段實現盈利。一是對彩信訂製用戶收取包月訂閱費,如《中國婦女報》手機版用戶,每月的包月費為20元。二是對WAP網站瀏覽用戶采取按時間計費的手段,如重慶聯通對其手機報用戶製定的最低價為5元看40分鍾(600K)。三是借鑒傳統媒體的盈利方式,通過吸引用戶來獲取廣告。”②新華社江蘇分社的《大學生手機報》屬於第一種,即對彩信訂製用戶收取包月訂閱費,每月2元。
二、新華社江蘇分社《大學生手機報》問題分析
(一)信息量少
由於新聞內容多來自其他網站、報紙電子版新聞的改編,所以難以形成手機報的獨家風格。此外,因為手機報必須以“瘦”和“活潑”的麵目出現在大學生麵前,這是尊重和符合“手機媒體”傳播特性的,但為了“精簡”和“有趣”的刪改就不可避免的“稀釋”了原文的信息量。
(二)滯後的時效性
新華社(江蘇分社)《大學生手機報》的發送時間為每天中午12點以前,由於手機報的審核還需要一定時間,就造成了編輯選稿、修改稿件的時間非常有限。於是編輯就會在前一天備好部分稿件,然後再選擇今天的新聞一起編輯的情況。這就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讀者看到的手機報內容他(她)大部分都已經知道甚至閱讀過“原文”了。以這樣“慢半拍”的時效性來做手機報,對於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無處不在,甚至可以隨時隨地手機上網閱讀新聞的大學生來說,其吸引力可想而知。
(三)互動不足
受眾與傳播者的互動早已在傳統媒體中以廣播點播、電視熱線電話等各種形式出現,網絡的誕生則將“互動”這一特性做了更生動的詮釋。而手機作為一個主要通訊工具以及信息傳送平台,先天就具備“動起來”的優勢。然而在新華社(江蘇分社)這份《大學生手機報》上,互動性明顯不足,仍主要以編輯單方的信息傳播為主。
三、3G時代大學生手機報的發展對策
隨著手機向3G時代的邁進,手機音樂、手機電視、手機上網、可視電話、視頻下載、手機支付、位置服務等功能越來越多的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在強大的數字技術浪潮麵前,大學生手機報如何能夠真正針對大學生群體的信息接收特點,最大限度的發揮手機報的優勢呢?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和設想。
(一)改革內容,打造“新聞導讀性”媒體
針對手機報信息量少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對大學生手機報內容進行大膽的改革,由之前少量新聞的改編改為多則重要新聞、熱點新聞的導讀。具體來說,增多新聞的條數,但都以新聞標題和至多50字的簡單核心事實提要的形式出現。在新聞的結尾附加讀者如果要了解更多詳細信息可以查找的網站、報紙電子版、甚至圖書等詳細閱讀的路徑。也就是說,大學生手機報可以成為大學生的“新聞導讀性”媒體。筆者認為,“新聞導讀性”媒體,更適合大學生目前的信息接收特點,有利於手機報優勢的發揮。理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