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電腦在大學生中的高普及率使手機報新聞吸引力降低。在上海大學曹紅豔做的一個《上海市大學生手機報認知和使用情況分析》的調查報告中,大學生對手機報認知度雖高,但訂閱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於使用電腦方便,他們選擇不訂閱手機報的主要原因是有其他更好的取代媒體——網絡,這一選項在目前沒有訂閱手機報的群體中約占60.2%的比重。③”雖然大學生隨時攜帶電腦有不便之處,但3G手機上網技術的出現更為完善也適時彌補了這一缺憾:“3G網絡的全IP化也為手機媒體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新浪、搜狐、網易、天涯社區等已紛紛建立自己的3G門戶網站,當前中國的WAP站點已達10多萬之眾”④。手機已經並且更好的在延伸著電腦的功能。因此,與其複製、粘貼到處泛濫的同質化網絡信息,不如另辟蹊徑,避開內容,專做導讀。
其次,大學生群體存在對“新聞導讀性”媒體的潛在需求。網絡帶來的即時、海量、超鏈接信息在充分滿足讀者需求的同時,也使其選擇和閱讀信息的時間成本增加。而手機報的“新聞導讀”可以使讀者在快速一覽新聞標題和提要後,確定哪幾條是自己感興趣的、想要深度了解的。然後依循導讀路徑直接尋找“新聞源”和與之相關的詳細資料。這種模式不僅增大了手機報的信息含量,而且符合現在大學生以及其他多數人閱讀新聞的習慣,即先看標題,然後根據個人興趣、需要選擇性閱讀,也為讀者節省了上網瀏覽新聞的時間。
因此,“新聞導讀性”媒體的定位事實上將規避手機報與其他媒體同質化的情況,彌補它不僅同質化而且信息含量少的弱點。用標題和事實提要導讀的方式,給大學生群體在信息膨脹、良莠不齊的網絡世界裏起到“導航”的作用,極大的提高大學生了解新聞的效率。
(二)改變“發送”時間,提高時效性
由於手機的隨身攜帶特性,通過手機發布的第一時間的新聞,可以保證人們迅速快捷、隨時隨地的知道最新發生的新聞。發揮手機這個優勢,就要求手機報在發送時間上進行改革,提高其時效性。具體來說,可以增加新聞發送次數、減少每次發送內容。如將手機報發送時間調整為中午、晚上各一次,或調整為晚上發送,保障一天最新新聞的彙總。
(三)加強互動,打造“最適宜互動”媒體
在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的今天,用手機上網、寫博客、拍照片甚至視頻都已經成為現實。而它同時是最適合和媒體以及周圍的人進行交流和互動的“媒體”。當手機媒體普及後,手機用戶將會扮演雙重角色: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製作者。在這個“公民記者”已經來臨的時代,如果有一張報紙屬於手機,那麼這張報紙必然是最能夠和受眾進行互動的報紙。
發揮手機隨時隨地可以“互動”的優勢,可以在手機報上提供大量可供討論和發表意見的新聞話題。這樣的新聞話題最好是大學生群體普遍關心的,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如針對一則畢業後馬上結婚的“畢婚族”新聞,可以讓大學生進行“為大學時代的愛情找一個結果”——“畢婚”到底可取不可取的討論。
讓每位大學生參與到“大學生手機報”的編輯中來。這樣既可以保證大學生手機報信息源的新鮮、接近性,又可以讓參與者體味到傳播信息的樂趣,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手機報的互動中來。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在手機報上專門開辟一個“我的手機報”專欄,由各個大學生將各自感興趣的、重要的、有趣的各種校園新鮮資訊編輯發送給手機報運維平台,然後由新華社手機報編輯從中選擇一部分發送到專欄中去,發送時提供信息的大學生將可以署名。
如果能將手機作為通訊工具和媒體平台的特性結合起來,加之其隨時隨地,隨身攜帶的特點,手機必將成為“最適宜互動”的一個移動終端。■
參考文獻
①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②靖鳴、劉銳:《手機傳播學》,新華出版社,2008
③曹紅豔,《大學生手機報認知和使用情況分析——以上海大學為個案》,《今傳媒》,2009(12)
④魯帆,《手機媒體在3G時代的四大機遇》,《通信企業管理》,2010(1)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