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維基解密”事件背後的思考(2 / 3)

10、2010年11月28日,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了25萬份美國機密外交電報。涉及內容包括位於全球各地的美國大使館的幕後交涉、對國外領導人的坦率看法以及對核問題以及恐怖威脅的真實評估,以及奧巴馬政府內部對危機和衝突的意見交流。從而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場外交“9·11”。①

從上述的維基解密網站泄密的內容可以看到其泄密涉及範圍之廣,涉及利益群體之多,產生影響之大。

曾任《華爾街日報》總編輯,現任新聞調查組織Pro Publica總編輯的史泰格(Paul Steiger)說:“我不知道‘維基解密’現在在做的事算什麼,我這樣說沒有貶抑的意思。”他說:“這是個新現象。”的確,“維基解密”是一個新現象。②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從來沒有哪一個網站會像“維基解密”一樣掌握著如此多的機密資源,也沒有哪一個網站有如此大的勇氣將這些機密資源公布。可以說“維基解密”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

三、創造了一個屬於“網絡舉報人”的時代

“維基解密”是網絡時代的揭秘者和舉報人的大本營,它向公眾提供了解更多真實內幕的機會。“維基解密”鼓勵網民借助這個網站,把有關各國政府、大公司的機密和醜聞上傳公布,同時保證他們不會因此而泄漏身份。

新美國基金會的媒體研究專家克裏斯·安德森認為,“維基解密”也許能夠開啟一個新的新聞時代,即一個屬於網絡舉報人的時代。它為記者的調查提供了更多線索和更大便利。而這裏的網絡舉報人並不是“維基解密”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個人,或者是其團隊人員,而是《時代周刊》上有一年的年度YOU,是你們,是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維基解密”創造了一個“網絡舉報人”的時代。

三、凸顯了網絡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一種媒介的傳播速度和覆蓋廣度都不能和網絡相提並論。在匿名狀態的網絡環境中,社會大眾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看法。網絡作為第四媒體,除了具有傳統媒體的表現形態和特點,也依靠其自身強大的技術條件,超越了傳統媒體。相對於傳統大眾媒體傳播,網絡傳播大大促進了新聞的開放程度,使新聞信息的獲取和傳送空前方便,深刻影響了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在網絡空間中,信息傳播所受到的有形或無形的限製逐步減少甚至消失,人們從中體驗到自由馳騁的信息傳播樂趣。

維基解密網站依托先進的網絡技術,將機密文件公布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經傳遍全世界,這種深刻的變化即是網絡帶來的。

四、在網絡時代,傳統媒體優勢依然存在

維基解密網站在進行公布機密文件過程中,選擇了和傳統媒體合作的方式。如在公布文件之前,將文件拷貝提供給了國際上最富聲譽的五家報刊,分別是美國的《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西班牙《國家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周刊》,要求其在文件發布當天發表。

維基解密網站的這種做法默認了傳統媒體在新聞發布方麵仍然處在主流的位置,凸顯出主流媒體機構在分析和傳播新聞上仍然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也顯示出這些傳統新聞媒體的權威品牌,借助其品牌影響力,使得泄密材料的可信性極大的增強。即使本身的地位在網絡時代已經減弱,但是仍然能夠借由自身品牌優勢突出新聞處理方式,放大外界對於新聞重要性的感受,凸顯出了傳統媒體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