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冰點.人物》報道初探(1 / 3)

傳媒案例

作者:李婧 韓雲

【摘要】在新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要求之下,非傳統典型人物報道走上媒體前台。非傳統典型人物報道以人物遴選多元化、報道回歸新聞本位、書寫細節化等特點被受眾認可。《冰點·人物》是非傳統典型人物的代表之一,其所報道的人物是時代的寫照,而且記者通過報道向受眾展現人物的人性價值和社會價值,為典型人物報道的轉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冰點·人物》 典型人物報道 轉型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中國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朝著價值更加多元化、社會結構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而此時,傳統意義上的典型人物報道難以像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時代一樣產生轟動效應。“社會已有了相當程度的分化,其結構趨向複雜,同質性減弱,異質性增強;社會相對的自主性也大為增強,價值觀念多元化趨勢明顯。一種典型報道很難把全社會的人都調動起來,形成轟動效應。”①

因此,新聞從業者和媒體開始思考典型人物報道如何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方麵,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逐漸拋棄“高、大、全”的寫作方式,開始注重細節,還原人物本身。另一方麵,非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也開始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冰點·人物》便是其中翹楚,它將眼光投向了廣大的普通人、小人物,通過寫人,來書寫社會,倡導人性的真善美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一、關於《冰點》及《冰點·人物》

《中國青年報》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最好的報紙之一,她站在時代前沿,以敢言著稱。《冰點》創刊於1995年1月6日,作為特稿專版,成為《中國青年報》“站在社會進步潮頭”的代表,自創刊以來,就備受讀者和業界推崇。1996年,《冰點》被新聞界專家評為“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名欄目”。2004年6月2日,《冰點》改名《冰點周刊》,擴大到四個版麵,分別是《冰點·特稿》、《冰點·文化》、《冰點·探索(科學)》、《冰點·人物》。擴版後的《冰點周刊》四個版的平均閱讀率持續在70%以上,居《中國青年報》各版閱讀率之首。

《冰點·人物》位於報紙最後一版(即第十二版),“封底人物”是《冰點·人物》中版麵最大的一塊,每期寫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數在3500字左右。通過人物,《冰點》在向讀者傳達一種社會價值觀,在倡導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性的真善美。

“冰點”就是“在不放棄社會‘焦點’、‘熱點’的同時,更多地去關注尚不那麼顯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想法;更多地發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見。”②擴版之後的《冰點周刊》在“封底人物”的選擇上也恪守著創刊之初的想法,將眼光投向普通人,尋找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和特質。《冰點》主編李大同在《<冰點>周刊創刊致讀者》中寫道:“人物”版的設置,既和本報的傳統有聯係,也和我們所處的時代相關。在當代中國,人們開始前所未有地關注普通人的命運,這不是因為古道熱腸,而是因為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換個時空,就是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不能對普通人的喜樂哀怒熟視無睹,他們是我們的鄰居、親戚、朋友、孩子和老師,他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與我們同構的。我們希望,通過對各個階層人的描述和回憶,人們感動、思索,大淚滂沱、幽思綿綿……③

在“封底人物”的選擇上,《冰點》“關注普通人的命運”,通過書寫人物來書寫社會,通過書寫人物來讓人們思考社會。

二、《冰點·人物》的人物選擇及寫作

在人物的選擇和寫作上,《冰點·人物》繼承了《冰點》的一貫風格:做普通人的文章,表現不普通的主題。本文選取《冰點·人物》從創辦伊始到更換主編期間的文本進行研究。

1、關注普通人不普通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