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中國新聞輿論史》看林語堂的古代輿論研究思想(1 / 2)

媒介縱橫

作者:李 琛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中國新聞輿論史》的古代部分,分析林語堂在古代輿論研究中的特點及貢獻。林語堂並不旨在談論學理性的知識,而是通過對三個曆史時期輿論活動的分析,揭示了公眾與專製統治的鬥爭和矛盾,並以史為鑒,麵向現實的政治大局,影響群眾。

【關鍵字】林語堂 輿論活動 歌謠 古代輿論

林語堂的《中國新聞輿論史》是一部用英文寫成的著作,原名為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於1936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也是林語堂繼《吾國吾民》後在美國發表的第二本書。此書與他一貫幽默、閑適的作品風格不同,方漢奇曾把它歸為新聞史某一方麵的專著,某一方麵指的便是輿論方麵了。

《中國新聞輿論史》分為兩大部分:古代社會的輿論發展和現代時期的新聞事業。書中的史料大多引自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在戈氏出錯的地方,林語堂也未做出更正,雖如方漢奇先生所講不是十分嚴謹,但仍有給人啟示的地方,從中也可以看到林語堂對中國輿論和新聞事業的看法。本文隻涉及書中的第一部分,即古代部分,從中探討林語堂對中國古代輿論的獨特看法和研究貢獻。

一、林語堂以輿論活動為古代新聞研究的對象

作為一部書寫新聞輿論史的著作,自然要涉及古代的官報。林語堂在書中就有提到邸報的起始時代和刊載內容,分析了其局限性和缺陷,並探討了古代報紙在漢、唐、宋時期的發展狀況。然而林語堂對這些知識性的內容並沒有花費太多筆墨,他犀利地指出由於中國社會的特質使得民眾對邸報的內容沒有過多的期待,所以這些知識在他看來並不重要。方漢奇曾指出封建王朝的議論朝政之禁、誹謗大臣之禁等都和報刊有關,然而這個扮演重要角色的古代報刊在林語堂的眼中並不是輿論的載體,也不能稱為民眾的耳目喉舌。因此他對古時的報紙並不感興趣。

林語堂的觀點是:若隻用古代的官報來研究中國古代的輿論史是極不公正的。換而言之,他認為要探討中國古代的輿論,就要看到與輿論有關的事實,而不僅僅停留於淺層的報業問題。基於這種觀點,在《中國新聞輿論史》一書中,林語堂舉出了大量生動的事實,包括學生情願活動的具體年代、人數變化、活動特點等等,由此來說明在中國曆史上存在由士大夫階級不斷進行著的輿論批評,這種民意與專製的鬥爭才是林語堂研究古代新聞輿論的對象。

二、林語堂以古代歌謠為新聞事業的開端

林語堂對古代的歌謠是十分重視的,在書中專辟了一章來談論。他指出如果把文字出現前的“口頭新聞”也算做新聞,那麼中國的新聞事業產生於歌謠,而不是散文這樣的文體。尹韻公就曾評價道這個看法“盡管有些牽強,但也不乏道理”。林語堂認為公眾批判的口頭形式早於文字形式,人們在對當權統治者和現狀思考時會情不自禁地產生批評,然而能阻止這種批判的審查製度並不存在,人們把對當朝的態度和看法編進歌謠裏,要是再加入一點妙語或好的韻律,這些歌謠就會在民間口耳相傳,並且流傳很長時間。在論述這一點時,他舉出了大量民間歌謠和諷刺詩的例子,這些歌謠的主題從批評當朝政策到反對後黨人士,從富有幽默感的諷刺詩到談論婦女時尚的歌謠。林語堂想通過這些豐富的材料來證實,古時的歌謠裏保存著大量對時事的評論,這些歌謠甚至會隨著人們評價的變化而變化,具有連續性。

民眾對於時事的意見、看法即是有效的公共批評,它們甚至比新聞更具有反映民意的功能。在《詩經》中就有許多批評時事的諷刺詩,林語堂認為這些詩歌中的諷刺性並沒有得到重視,他指出《十月》這首詩除了對農民四季生活的敘述,還包含著對統治階級的控訴。這樣的歌謠作為人們輿論的反映,在中國的公眾批評運動中廣泛流傳。

三、林語堂從外族進入中原前的三個時期描述古代輿論發展的走向

在《中國新聞輿論史》中,林語堂考察了中國曆史的輿論活動,但他所描述的古代輿論發展脈絡並沒有按照曆史進程依次進行,而是選擇異族勢力侵入中原前的三個時期來論述的。這三個時期分別是東漢時期的清議和學生運動、南宋在被元朝滅亡之前的學生請願活動、滿人入主中原前的明朝東林黨運動。從時間的安排上看,林語堂在魏晉時期和宋朝之間跳過了唐代,在宋朝和明朝之間又省略了元朝,在明朝之後整個古代部分的討論就終止了,清朝的新聞輿論史不見了蹤影。然而從空間的關係來看,林語堂把這三次大規模的輿論活動作為一個具有內在聯係的統一體,在書中探明了不同朝代學生活動的差異性和共同點,異中求同,同中求通,在這種具有規律性的表述中,林語堂展現出了屬於自己的古代輿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