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的環境新聞報道現狀(1 / 3)

——以第十六屆至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為例

調查研究

作者:璩卉慧 盧明芬 莫惘

【摘要】新世紀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我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媒體在環境新聞報道傳播中功能作用的發揮及中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度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采取量化研究的方法,對第十六屆至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進行統計分析,通過梳理五屆新聞獎中環境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的件數、獲獎作品中各類媒體的獲獎比重、地域分布、獲獎佳作的題材脈絡及獲獎作品的報道傾向,進而探究環境新聞報道的傳媒環境、新聞獎獲獎作品對傳媒界在選擇新聞報道題材、媒體在報道環境新聞中對體裁選擇的傾向性等方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 環境新聞報道

步入新世紀,麵對發展中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國政府已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確立了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作為信息流通平台的大眾傳媒在傳播環境知識、環境理念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推動著環境事業的發展。那麼具體大眾傳媒的環境新聞報道在整個媒體生態環境中的比重多大,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新聞作品是有力的探索研究文本。中國新聞獎是中國綜合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1991年至今已評選20屆。筆者從第16屆到第20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入手,試圖通過研究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的環境新聞報道的狀況,分析探究環境新聞報道在業界的現狀。

首先,對環境新聞報道做一界定。所謂“環境新聞”即是用新聞手段傳播人們關心的種種環境信息,是變動著的環境事實與新聞的表達或傳播方式的完美結合①。本文中對於環境類新聞作品界定為:主題圍繞環境,主要以中國環境法中包含的各項環境保護、防治項目為標準,不含天體發現、考古等新聞作品,排除重心在強調經濟社會生活中重點、熱點問題的《落實科學發展觀》等此類報道。

一、環境新聞報道獲獎作品在新聞獎中的比重

新世紀黨中央和各級政府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十六大明確提出: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減少資源不合理消耗和環境汙染,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我們從表一中可見,第16屆到第20屆這五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環境新聞報道的獲獎作品比例平均比重為 7.7%,第17屆新聞獎的獲獎作品比重、篇幅都很大,但獲獎作品集中在三等獎。而第16屆,特等和一等獎作品中,沒有環境新聞類報道作品獲獎。在這五屆新聞獎中,環境新聞類報道獲獎比重從6.7%落腳到7.2%,而在2008年卻跌至4.0%,所占比例高低起伏,呈下降趨勢。②“中國新聞獎在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特別獎的設立。特別獎,是在固定評獎等級之外,為了照顧某一項特別題材的作品而專門設立的,應該說,這恰恰反映了評獎委員會對某一類題材的傾向性照顧”而在這五屆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中,環境新聞報道類的獲獎作品沒有一次獲得過特等獎,排除業務素質原因,也間接反映出評委會對環境新聞報道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二、報道體裁

環境新聞報道獲獎作品在體裁上主要以消息為主,繼而是專題。通訊和係列報道緊隨其後,評論、副刊、訪談有所涉及,漫畫形式也出現了,如第18屆一等獎作品,廣州日報的《誓師大會》,巧妙運用誇張、幽默的漫畫形式將鋪張浪費的機關用車和倡導節約的標語形成對比,含蓄地提醒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鍵在行動。消息類獲獎作品中,報紙媒體:8件作品,廣播媒體:11件,電視媒體:20件。電視媒體對於消息體裁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而報紙的消息類獲獎作品就顯得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