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攝影
作者:張宜俊 夏明名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原本屬於平麵傳統紙媒的新聞攝影開始與網絡、電視接觸,且相互之間產生影響與作用,在這其中,新聞攝影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時效性、數量、發布方式都麵臨著顯著的改善,同時也麵對著一係列挑戰——能否保證新聞圖片質量、應對業餘愛好者的地緣優勢、把握整個事件的全麵發展。
【關鍵詞】媒介融合 新聞攝影 機遇 挑戰
一、 媒介融合下新聞攝影與網絡、電視的融合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I·蒲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①在這種一體化的趨勢下,各個媒介之間形成了一種“競合”態勢,“就是多個競爭主體以彼此間資源共享、整合資源、價值鏈接的合作來共同參與更大規模的競爭實現共同發展”。②
在這種競合態勢下,報紙開始與網絡、電視融合。原本從屬於傳統紙媒的新聞攝影也隨之以相適應的形態與網絡、電視融合。
二、新聞攝影與網絡、電視相融合產生的機遇
媒介融合的本質是指新聞媒介為更加適應受眾需求而從“視”的受眾接受方式向“視聽”這種接受方式的過渡與轉變,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傳播方式的豐富化、多元化。在這種“視聽”為趨勢的背景下,新聞攝影從原本上屬於“視”的層級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多地依靠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和提升固有的傳播等級。
1、與網絡的融合——圖片發布更快、數量更多、方式更多元並開始改變受眾的接受心理
1848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特大火災,大火連燒了4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也就是說,新聞攝影從開始到現在已經有160多年的曆史了。
從新聞攝影創立到網絡傳媒時代到來之前,新聞攝影的圖片傳播主要是以報紙、雜誌這種印刷紙媒為渠道。同時,也是在這個長達百年的過程中,新聞攝影逐漸成熟並形成自己的專業采集、編輯以及傳播的規律。
新聞攝影的圖片,由於報紙或雜誌的版麵限製和本身的信息量的問題,長期以來在新聞傳播中處於一種從屬地位,出現形式通常以插圖、配圖出現。這樣一來,猶如經濟學中生產決定消費的原理,圖片的傳播也決定著讀者閱讀審美心理的形成。由此,新聞圖片成了新聞報道的從屬品,文字依然是新聞報道的主體。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報紙開始與網絡合作。作為新媒體代表的網絡,相對於傳統媒體,其特色顯而易見,那就是快、多、廣。③“快”指的是實效快;“廣”指的是傳播內容領域廣;“多”指的是網絡信息容量大,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1)圖片時效性大大提高。網絡“快”的特點,意味著新聞攝影圖片的發布時效性得以迅速提升,不再以固定的時間發布,再加上圖片本身的形象性、現場感,相對於文字而言,能夠更快、更客觀地傳播信息。這種優勢尤其顯現在突發事件中。
(2)圖片數量快速增加。針對“廣”與“多”的特點,網絡帶來的變化可以說是信息承載量的無限擴張。新聞攝影以前大多數以單幅新聞照發布在報紙上,如今可以輕易做到新聞攝影的專題化與集成化,即對於一個新聞事件可以通過大量的圖片報道配加少量的文字說明來實現,而這種情況下的圖片與文字的地位關係也開始發生變化,文字反而成了新聞報道中的從屬角色,圖片開始占據主導。針對新聞攝影本身來講,“廣”與“多”意味著新聞圖片的數量增多,領域更廣,這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話語權”的擴大化,同時也意味著新聞攝影業務的鍛煉機會增多,從而有助於新聞攝影記者的水平提升。
上訴所講的新聞攝影的機遇與發展,從受眾接受方式來講,隻是“視覺”方式的強化,還沒有提升到新的層次,即融合“視”、“聽”兩方麵。
(3)圖片發布方式多元化。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以幻燈片播放新聞圖片的新型方式,受眾更直接、便捷地接受圖片信息。這種圖片傳播方式,通常情況下,會設置一定的背景音樂來烘托新聞圖片的閱讀氛圍。這種視聽層級,嚴格意義上講“聽”的成分是差異於新聞信息本身的,但就形式而言,這是一種傳播方式的提升,對於新聞圖片的傳播是有促進作用的。
從根本上來講,新聞攝影與網絡的融合,產生的結果是受眾對於新聞的審美與認知心理的變化,即受眾不再滿足於長篇累牘的文字報道,而是更多地從形象的、直接的新聞圖片中去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對於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