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與電視的融合——新聞圖片視頻化
電視媒介以視頻為傳播形式。受眾是通過視與聽兩種方式來接受電視媒介所傳達的信息內容。
(1)圖片視頻化使新聞圖片的發布方式更加豐富多元化。新聞圖片作為一種平麵媒介信息,在與視頻相結合的情況下,出現了圖片視頻化的新型編輯與傳播方式,即記者講述新聞現場與采訪感想的視頻與新聞圖片、第三方解說話音相結合編輯,形成了以斷點的flash圖片為主導的視頻片段,打斷了以前的依靠攝像采集的視頻新聞製作方式。
(2)在框架理論的指導下,圖片視頻化要求新聞把關、傳播更加精確化。戈夫曼(Goffman)認為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也就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④運用框架理論的指導則意味著新聞把關選擇更加精確與仔細。新聞圖片視頻經過製作後,以電視為傳播媒介,可以廣泛地發布傳播出去。但是在此之前,新聞圖片視頻化的製作需要的大量的素材,在來源眾多的圖片中則麵臨著各種選擇——圖片的清晰質量、角度、內涵解讀。在係列的框架與組織流程下,新聞圖片視頻化的製作對整個新聞事件的把握更加精準,使之傳播效果更加顯著。
(3)新聞價值的深化。另一方麵,由於圖片視頻化可以提供較大的後期編輯空間,對於海量的新聞圖片素材可以精挑細選,在新聞事件的後期傳播過程中,是一種強化與增值而不隻是一次性的新聞傳播,傳播效果會更深。例如,新華社在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時與黑龍江衛視合作,以“重生”為主題,從災情、救災、重建、感恩四個方麵出發製作了八集係列節目《汶川記憶》,這是新華社攝影部首次進行圖片視頻化的嚐試,並且取得極好的反響。
3、網絡、電視、新聞攝影三者之間的融合
網絡作為一種傳播渠道有很強的包容性,對於電視的視頻內容可以進行二次傳播。另外,網絡作為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也有很強的被包容性,即可以負載在多種媒介工具上,例如電腦、手機等。這樣的情況下,網絡的觸角可以延伸到任何存在網絡信號的地方,也就相當於新聞圖片的傳播範圍更寬更廣,可能產生的傳播效果也相對擴大。
三、新聞攝影與網絡、電視相融合產生的挑戰
1、與網絡的融合
(1)新聞記者能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新聞追求時效性。對於服務於紙媒或者網絡的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快速趕到現場都是必須的。但是網絡的“快”的特點,相對於傳統紙媒固定的新聞信息發布周期,能夠更迅速地做到事件發生與新聞報道同步。這樣就要求攝影記者在新聞現場或其附近掌握快速發布信息的渠道,然後通過網絡傳播來實現時效性的最大化。對於時效性,專業新聞攝影記者還麵對著在新聞現場或其附近的普通受眾的挑戰,因為具有地緣優勢,他們可以利用網絡的互動性第一時間將新聞圖片信息發布到網絡上,由此,專業新聞工作人員在這方麵就失去了其優勢。
(2)能否保證新聞圖片的質量。對於網絡傳播“多”與“廣”的特點,必然導致新聞圖片量增大的問題,新聞圖片質量的把關門檻降低,這樣直接導致的可能是新聞圖片質量下降與重複的問題,可能會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阻礙新聞圖片信息的傳播。
2、與電視的融合——能否對於整個事件全麵把握
新聞圖片的視頻化,由於涉及到後期的編輯處理需要豐富的素材,即記錄新聞事件的長時間發展過程。新聞攝影記者也可能需要在視頻化的過程中充當一個出鏡人的身份,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在完成新聞攝影任務時,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字信息積累,並做好關注新聞事件本身的發展與變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圖片傳播渠道逐漸多元化,新聞圖片編輯形式也逐漸豐富化,這些發展都很大程度上給新聞攝影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麵,也隨之帶來了挑戰,即新聞圖片的傳播與編輯必須快速適應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①陶喜紅,《論媒介融合在中國的發展趨勢》,《中國廣告》,2007(6)
②江作蘇,《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麵媒體運營模式探討》,《新聞前哨》,2010(9)
③劉旦,《“大媒體”時代:融合與重構——新媒體介入下的成熟媒體之路》,《青年記者》,2010(8)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新聞係)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