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事件發生後,會迅速成為社會的焦點,自然地也會成為公眾談論的中心,輿論即產生。在輿論產生的過程中,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重要。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網絡由於其特有的匿名性和高度的互動性,已經成為公眾表達意願的理想平台,如果政府部門能夠抓住機會,利用新媒體迅速地傳遞出有利於政府的信息,那麼公眾就會首先接觸到這些信息,其輿論導向也會向著有利於政府部門的方向傾斜。
除了通過搶占信息高地使得輿論有利於自己之外,政府部門還應該做好一項重要工作——對話。馬丁·布伯曾用哲學思想解釋對話,即:對話的本質在於其關注的是對話雙方的精神“相遇”,在相遇中,雙方是自由的、平等的、相互的。④對話之所以能產生理解,其重要的原因在於平等地交流,從而不斷創造出能使彼此觀點接近的認識基礎。在危機事件中,政府如果能夠平等真誠地與公眾對話,傳達政府所想,了解民之所願,那麼危機事件的出現將不會輕易地變成“危機傳播”。對話所需的平台,無疑是由新媒體擔當最為合適。在過去的時代,“官”與“民”的地位處於不平等的狀態,即使是偶有“對話”,也是一種“官”俯視“民”的“訓話”。隨著新興媒體的出現,這種狀況可以很好地得到改善。利用新媒體,政府可以隨時隨地的與網民交流溝通,並且因網絡的匿名性,公眾敢於表達自己真實想法,使得對話更具平等性,對話的效果更好。
三、危機發生之後的形象修複
危機事件的發生,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政府部門在公眾中的形象,危機事件結束後就需要政府利用媒體修複自身形象。首先政府官員要增強形象意識,利用網絡等新媒體,打造自身正麵形象,預防損害政府形象事件的發生。政府官員的行為不僅僅代表著個人,更重要的是代表著政府,甚至代表著黨和國家的形象,因而政府官員首先應該重視自身形象的樹立。網絡時代,信息發布的自由度增強,政府官員的一句不得體的話語,一個不良行為,就能成為損害政府形象的利器。尤其是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後的一段時間,政府官員更要時刻注意自身形象。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製度,樹立透明政府形象。在網絡時代,公眾對於信息的渴望度和需求度增加,而政府通過網絡可以很好地滿足公眾的需求。當危機事件結束之後,政府更應該設立專門的信息版塊,對危機事件善後處理工作進行實時更新,使信息透明,讓公眾放心。同時,政府運用網絡媒體繼續進行後續傳播,對危機事件發生、發展展開全麵的回顧,向公眾展示完整的危機事件過程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使公眾廣泛參與到問責和總結的形象修複過程中,尋求今後避免此類危機和改進政策的方法。這也是網絡媒體引導輿論的良好時機。⑤隻有這樣,才能凝結民心。第三,在政府網站上建立長期的“民情民聲綠色通道”,使得公眾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政府與公眾方便、快捷、及時溝通,更好地處理社會問題,預防類似危機事件的出現。
作為公共管理部門,政府永遠都會是百姓的關注焦點,而很多危機事件,如自然災害等又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政府如何處理危機事件,如何避免危機事件轉化為危機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新媒體所構築的平等、開放、多樣化的時代下,政府隻有利用好新媒體,才能更好地完成與公眾的溝通交流,使得自身形象和凝聚力不會被危機事件所毀。
參考文獻
①廖為建,李莉,《美國現代危機傳播研究及其借鑒意義》,《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8月第3卷第8期
②王紀平 王朋近等著:《如何贏得媒體宣傳》,南方日報出版社
③劉建明:《當代輿論學》,陝西人民出版社
④馬丁·布伯著 陳維綱譯:《我與你》,三聯書店(北京),2002
⑤鄒欣媛,《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危機傳播模式探析》,《新聞世界》
(作者:均為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