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方都市報》社論版為例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汪光吉
【摘要】新聞評論是針對變動的、對公眾有知悉意義的事實及時或適時發表的宣傳性、意見性等信息,它是公眾意見的表達方式。麵對社會轉型期中出現的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新聞評論來實現公共精神的理性表達,培養公民的公共意識。本文以《南方都市報》的社論為例,探討新聞評論如何發揮作用。
【關鍵詞】新聞評論 公共領域 公共精神
1998年,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在訪問中國時說:“公共領域首先是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它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在這個領域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他們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對國家活動進行民主的控製。”①在我國社會民主氛圍日漸濃厚,公眾民主意識日漸高漲的情況下,公眾在公共領域中行使話語表達與輿論監督,成為了一種趨勢。這個公共領域需要通過具有公共精神的新聞評論進行理性的引導公眾意見的表達,協調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以《南方都市報》社論版為例,其新聞評論發揮的公共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培養公民的公共精神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公民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尤其表現在政治參與意識,即公民關注公共事務,監督權力運作,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就我國轉型期的公民政治意識而言,主體意識的形成和參與意識的增強是顯而易見的,公民通過參政、議政、選舉、監督、依法維權等一係列活動,對政治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民主意識、權力意識、法律意識等明顯增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公民的平等意識、規範意識和理性意識都比計劃經濟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②在現實生活中,經濟飛速發展使社會出現了各種各樣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社會價值觀的衝突,多元意見的碰撞,都需要新聞評論正確引導公眾。
新聞評論擔當了培養公民公共精神的重任。如《南方都市報》2010年11月2日的評論《調整收入分配重在還富於民》指出,中國未來的新型發展模式可簡短地歸並為三點:修養生息、還權於民,還富於民。通過公共財政政策、稅收政策、貨幣金融政策等措施來實現公民收入的合理調整和經濟的增長。而公眾對中國公共服務的評價與監督正是政府製定政策的重要依據。再如12月29日的社論《公車改革就是要削減既得利益》,這篇評論的論題關注了公務用車改革的問題,文中提出,公眾對於耗費公帑無數的公車意見很大,對於為了治理擁堵而提出的公車改革隻有是著眼於削減公車使用中受益群體的利益,那麼改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這兩篇評論的論題都關注當下公眾對於政府政策製定以及公共服務問題的意見表達,體現了公眾主體的參與意識,對培養公眾的公共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表達公民的利益訴求
伴隨著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在利益的重新分配與調整中,出現了利益多元化的趨勢,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訴求欲望。公民通常通過參與公共事務來表達及交流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而所謂公共事務,是指攸關公共利益,與人們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能夠被人們所感知或體驗的客觀發生的社會事實。比如物價問題、房價、就業、社會醫療保險、醫藥、反腐倡廉等等。這些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往往屬於熱點問題,也是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如何引導公民理性地應對這些社會問題,就成為新聞評論的重點。在尋求妥善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方麵,新聞評論往往發揮著公共精神,找到各方利益的一致點,幫助公民進行理性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