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是心理學家馮特的生日(1832年)。馮特是世界實驗心理學之父,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從此,心理學變為一門科學。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極為有用,因此,家長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
中小學生之間的智力發展是存在差異的,這與先天素質有關。但對一個有健康頭腦的學生來說,先天素質隻給人提供了身心健康發展的可能性和物質基礎,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才能把他的潛能開發出來。教育者應該認識到,每個生理正常的孩子,都有著巨大的潛在智能,如果家長真正懂得如何開發潛在智能的方法,努力去培養教育孩子,就不但可以啟發他的學習興趣,使他變得更聰明,而且可以使孩子的心靈更美好,健康地成長。
親子活動:家長怎樣去開發孩子潛在的智能呢?
首先,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尤其要重視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長處。
其次,要悉心誘導,挖掘、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最後,直接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並具體給予幫助。
家長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而且要耐心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逐漸養成其信心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孩子感到成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期望。這種感情因素,對於開發孩子的潛能也是特別重要的。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這是最基本的。他必須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中國兒童中心發布報告說,在目前中國17歲以下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家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人的心理健康包括知、情、意、行的統一及內在品質與外表行為的統一。從中小學生的特點出發,家長需要了解群體心理、學習心理、自我心理、生活心理四個方麵。
這四個方麵就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一、群體心理
——懂得自己是群體強中的一員,對群眾有認同感,能夠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對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擔任的角色有初步的責任感。
——樂於交往,能夠在同輩、長輩、異性交往中被他人接受和接受他人,有良好的態度和方式。對生疏的環境和生人比較能夠適應,不畏怯。
——初步具有調節自己與他人、個體與群體關係的能力,逐步學會諒解、寬恕、承受委屈,以求保持自我心理平衡。
二、學習心理
——啟發孩子樂於學習,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上的心理壓力。有較強的求知欲,能刻苦、認真地學習。能承受學習上的挫折,自強不息。
——認知能力的健全發展,在學習和生活中能集中注意力,能夠有秩序地進行觀察,學會利用無意識記憶和加強有意識記憶,不斷增強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獨立性、創造性,培養動腦又動手的習慣和能力。
——教給孩子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包括製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充分利用學習時間,建立良好的學習秩序。
心理學家羅傑斯在《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有如下充滿創意的教育思想。他認為:人都有其天賦的學習潛力;學習材料有意義而且符合學習者目的的才會產生學習;人在沒有什麼威脅的情境下才會發生有效學習;人主動、自發、全心、投入地學習才會產生良好效果;自評學習結果可以培養學習者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