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我愛我(五二五)的健康觀念(1 / 1)

因為五二五的諧音正好是:“我愛我”,所以5月25日是健康日。在健康日來談談健康。WHO(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軀體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隻有具備了上述四個方麵的良好狀態,才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

我們在家庭教育中,要正確認識和全麵構建如下的健康觀念。

——要做到身體健康:具有強壯的體力和體魄,主要是生理功能狀態良好,沒有疾病,並能抵禦各種疾病的侵襲,身體發育勻稱,體重標準,能適應自然環境變化。

——要做到心理健康:在心理上有自我控製的能力;能正確對待外界的客觀影響,並能使心理經常處於平衡狀態。

——要具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自我調節適應各種複雜環境及其變化的能力。

——要做到道德健康:做到不損人利己;接受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並以此來約束支配自己的言行;具有為他人健康和幸福做出自己奉獻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辨別善惡、美醜、榮辱、是非的能力。

親子活動:做一做,《5歲的我》照片展覽。

爸爸、媽媽和孩子各自選一張自己5歲時候的照片(最好是彩色4寸生活照),下麵用白紙配上文字:自己的出生日期、出生地、愛好、特長、優點、缺點。5歲到現在的三個人各有什麼變化?

對於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數人來說,馬洛斯提出過以下十一點:一是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與個人的成就有“有價值”感。二是適度的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與感應性,不為環境奴役。四是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挫折的打擊,無過度幻想。五是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特別不應對個人在性方麵的需要與滿足產生恐懼與歉疚。六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估計;對個人違背社會規範、道德標準的欲望不做過分的否認或壓抑。七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不同而改變,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八是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的,個人所從事的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以及個人生活目的中宜含利己與利人兩種成分。九是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十是在團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重視團體的需要,接受團體的傳統,並能控製為團體所不容的個人欲望或動機。十一是在不違背團體意願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人不過分阿諛奉承,也不過分追求社會讚許。

這十一條顯得過多,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用五條概括:認知正常、情緒適度、行為協調、溝通和諧、個性健全。

一個各方麵比較健康的人,能夠不斷地體驗著人生的一些真正問題,並了解生命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生老病死是人生要經曆的,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陽光,也有風雨。當我們麵臨著各種考驗時,會力求以各種可能解決的途徑和常識加以克服。我們知道隻有盡其在我,才能無愧於人。我們更知道隻有朝向止於至善的境界,努力邁進,才能成為更完美的一個人,也才能建設一個更和諧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