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如何幫孩子改進心理衛生(1 / 2)

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衛生日。本節通篇是親子活動。心理學提供了以下幾種調節心理的方法,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指導。

——不對自己和他人過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過高,根本沒有能力達到,卻在別人麵前天高海闊地談論起來,受到別人的嘲諷後,又終日鬱鬱不歡;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如果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可能達到的範圍內,自然就會心情舒暢了。同時,對他人期望也不要過高。許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自己的情況,何必要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我們偶爾也要屈服,做到心胸開闊,做事從大處看,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小事則不必斤斤計較,可以減少自己的煩惱。正確評價事情,不要一葉障目。當不斷變換角度看待事物時,就會發現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一個人內心潛在的憤怒或其他消極情緒,應該及時設法化解,否則會造成自己的壓力。如果你能說出生氣的原因,就會緩解緊張情緒。韓國有個《皇帝長了驢耳朵》的民間故事,說的是長了驢耳朵的皇帝隻讓理發師一個人知道他的秘密,他要理發師發誓不向外泄露。日子一久,理發師由於這事壓在心上很難受,幾乎要發瘋,可又不敢說出來。怎麼辦?他在地上挖了個大洞,每天對著洞大吼:“皇帝長了一對驢耳朵!”這樣,他的情緒才安定下來。可見,孩子的情緒如果得不到適當的宣泄,會導致嚴重的消極體驗和問題行為。找信得過的人訴說一番往往有好的效果。孩子可以向老師、父母、知心朋友、心理輔導老師說說自己苦惱的事情,這樣可以得到同情和幫助,心情就會感到舒暢。宣泄情緒,有苦就訴,有淚就流。家長要知道孩子所思所想,善於傾聽。孩子還可以把苦惱、憤恨寫在紙上,再把紙一撕了之。

——善於轉移注意力。有些事情不順利,一時解決不了,或者與別人發生矛盾,不如先把這些事情放下,去從事別的活動。例如,參加體育鍛煉,接受音樂熏陶。另外,散步、看影視、讀小說、下棋、打牌等,都有利於減輕心理壓力,不僅消除了緊張的焦躁情緒,還鍛煉了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保持鎮靜的能力,對緩解緊張情緒有一定的幫助。

——創設安靜的家庭環境。清潔幹淨、有條不紊的安靜房間,對孩子的學習活動十分有益。要注意避免在睡前看恐怖電視節目及聽使人緊張的故事,這些都會導致產生緊張的情緒。要設法減少不良刺激,不故意和別人發生矛盾衝突,也不輕易為一點小事就生氣。有時,對一些事情可以暫時回避,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些喜歡做的事,如踢足球,看電視等。孩子可以培養良好生活情趣。心情壓抑使他們放棄了平時的愛好,讓孩子在有趣的活動中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忘卻不快。另外,有序的生活也會使心裏踏實。誰說輸一次便輸了整個世界?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就是凡事要想得開,“這事還能壞到什麼地步”,“壞事結束了,該來好事了”。這樣就會迅速排除不良情緒,使自己重新振作精神。在洗澡的時候心情舒暢,身心放鬆;在郊外旅遊的時候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在臨睡或起床前的短時間內,神經鬆弛,精神安定,這三個時間正是孩子自我暗示的良機。

積極暗示才有用。倘若一個人總是貶低自己,責備自己,則是個危險的陷阱。應放鬆,應微笑,承認現狀,設法改變現狀。用“事情不會總是這樣的”等話使自己振作起來。

——將發怒、焦慮等不良情緒轉變為奮發的動力。宣泄怒氣,有助於推動一個人的事業發展,不過這個結論隻適合那些會巧妙表達挫折感的人,他們能通過宣泄在生活中獲益;但隻會憤怒地尖叫、暴怒、具有破壞性的人,隻能讓事情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