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3日,曾任中科院院長的盧嘉錫先生來到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北京新源裏第二小學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作者得以親聆其充滿睿智的講話。盧嘉錫先生當時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但他堅持站著發言20分鍾,他說他原來就是教師(盧先生曾任廈門大學化學教授),他堅決支持我們在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他說心理健康之人的要素是“3C3H”:第一,Clear head——清醒的頭腦;第二,Clever hands——靈巧的雙手;第三,Clean habit——幹淨的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
習慣是自動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習慣是把信念變成習性,把思想化為行動的過程。好的技能,好的方法,隻有成為人們的習慣,才能隨時隨地地表現和應用。壞的行為一旦成了習慣,可就不容易改正了。
前些年,北京某地區晚上經常停電,3年級小學生小開和他的爸爸、媽媽就住在這裏的一間半平房裏。這一天放學以後,小開回到家中。媽媽很快就做完了飯。大家吃完飯,小開正要做作業,突然,這一片平房又全停電了。小開馬上用手電筒找到火柴,點著蠟燭準備做作業。媽媽說:“蠟燭的光太暗,你可以明天早晨天亮了再做作業也不遲。”小開說:“我還是現在做吧。不做完作業,我睡覺不踏實。”
小開的行為看似平常,其實是很可貴的,說明他按時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已經養成,這已成為他的一種需要。過了9年,小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並且在大學中繼續刻苦學習;又過了9年,小開以特優研究生獎獲得者取得博士學位,赴美國做博士後工作。許多人問小開的媽媽,是不是他腦子特別聰明?他媽媽說:“他不是天才,良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習慣是一種特殊行為的熟練,但是與熟練不同。熟練是通過有意識地反複練習形成的;而習慣並不一定是有意識地練習的結果。許多習慣是無意地多次重複的結果,而有些習慣並沒有經過任何練習,隻要經驗一次就鞏固下來了。習慣形成後不去進行這種動作往往會使人感到不安。
習慣鮮明地體現了一個人的性格。積極的、良好的習慣對人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對人的勞動和學習活動,以及對集體和社會都有積極的影響。習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能在一定條件下,有意識地養成某種良好的習慣,而改變某種不良的習慣。
一位香港美發師在大陸收徒,他有一個條件,就是隻收那些從未學過理發的人。無獨有偶,一位希臘長笛演奏家向那些曾經師從低級樂師的學生索要雙重的學費。他們的理由應該是正當的。因為改變一種習慣比學習一種習慣往往要艱難得多。試圖去改變一個粗心大意的人,或一個揮霍浪費的人,或拖拖拉拉的人,或懶惰成性的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最明智的選擇是小心慎重注意養成好的習慣,而不要形成壞習慣。
習慣是自動進行活動的特殊傾向。好的方法、好的技能隻有化為孩子的行為習慣,隨時隨地表現和應用,才能是一種自動的行為,乃至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一個良好習慣多、不良習慣少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一個不良習慣多、良好習慣少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人。習慣的培養是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強調指出:“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家庭教育同樣如此。”心理學教授林崇德也很強調教學與教育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問題,他曾說過:“德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科學的衛生習慣和體育鍛煉習慣”。倫理學家還認為,習慣是道德關係的一種因素,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方式。由此觀之,生活習慣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麵發展以及對社會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養好習慣
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應該盡早培養孩子的生活好習慣。學習習慣一般在小學低年級便形成了。所以,盡早建立良好定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鞏固。如果從小不良學習習慣積累多了,時間一長,積重難返,一旦要改便大費周折。
積極的生活習慣,就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消極的生活習慣,就是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或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生活習慣主要有:心胸豁達、情緒樂觀;勞逸結合,堅持鍛煉;生活規律,善用閑暇;營養適當,防止肥胖;不吸煙,不酗酒;家庭和諧,適應環境;與人為善,自尊自重;愛好清潔,注意安全。
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主要有:吸煙;飲酒過量;不恰當服藥,包括未經醫生處方服藥和不按醫囑的方式和劑量服藥;體育活動不夠或者運動量過大;熱量過高和多鹽的飲食,飲食沒有節製;不接受合理的醫療處理,信巫不信醫;對社會壓力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破壞身體生物節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