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5日,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獲得新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體育世界冠軍——第25屆乒乓球世界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之前,容國團早就有獲得乒乓球世界冠軍的雄心大誌。1958年,他在廣州說:“我要得世界冠軍。”那時,中國人還從來沒有在世界體育大賽中獲得過冠軍。有人對他說:“不要說大話,免得被動。”容國團說:“我就是要得世界冠軍!”平時,容國團刻苦訓練,在1959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他連勝6場,進入男子單打決賽,他的對手是穩健的削球運動員——匈牙利高手西多。容國團說:“人生能有幾回搏?現在是搏的時候了!”他在比賽中采用靈活的戰術,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經過艱苦的拚搏,終於以3:1戰勝了對手,中國人取得了競技體育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陳躍玲小時候長得瘦小,每天長跑,堅持鍛煉。同村的一個人對她出言不遜:“你一個小丫頭,整天瞎跑什麼?你要能練出名堂來,我倒著走到法庫縣城!”陳躍玲後來回憶:“我不怕冷言冷語,我相信自己。清晨,天還黑著,我一個人就往大山裏跑。突然路上出現了一隻狼,雙方都一愣,那狼跑了,我也跑了,但我是繼續向大山跑。”頑強的意誌、刻苦的鍛煉和充分的自信使陳躍玲成功了。1992年巴塞羅納夏季奧運會上,她努力拚搏,獲得了女子競走的金牌。這是我國運動員獲得的第一枚奧運田徑金牌。不知道那個出言不遜的人有沒有倒著走到縣城去?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具有信心。一個學生如果具有學習自信心,就容易在學習中獲得成功。一些中小學生認為自己不夠聰明,遇到了困難就退縮,成績不好就自卑,結果進一步造成了學習的困難。
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為,個體心理發展到12歲後,中心任務是形成自我意識和自我角色,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角色混亂)。所謂同一感是一種關於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麼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及怎樣成為理想中的人等一係列的感覺。一個實現了自我同一感的青少年至少有以下三方麵體驗:一是他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有自己個性的個體,雖也與別人一起活動,但他是可以與別人分離的;二是自我本身是統一的,他的需要、動機、反應模式是可以整合一致的;三是所設想的自我與所覺察到的其他人對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並深信自我所努力追求的目標、所采用的手段是被社會承認的。兒童進入青春期後,若有較強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和勤奮感,做出有意義行為的機會就較多,反之就可能出現同一性混亂。在初中階段,父母家庭的影響比較間接,起較大影響的是同輩夥伴和校外團體。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如繪畫)因而自信是技術自信,這時自信隻存在於這一特定領域;說一個人自信心強,則是人格自信,這是比較穩定的,是對自己整體的評價,是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前者是對事而言;後者是對人而言。二者並不能截然分離,沒有前者,後者就是空中樓閣;沒有後者,前者也就膚淺狹窄。而與這兩者不同的,則是表麵自信和偽自信。教育者讓孩子大聲喊“我能行”,“我是魯迅”,昂首闊步、旁若無人,孩子完成淺易任務後誇其“你真棒”等,既不能培養技術自信,也不能培養人格自信,隻能培養表麵自信和偽自信。一個剛工作的畢業生,在自我介紹後大喊數遍:“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結果這個表麵看來特別自信的新人,在公司居然隻做了半天。他打了一上午電話,被幾個客戶拒絕,就走人了,白叫了那麼久的口號。
《了解自我小測試》——對以下30題答“是”或“否”。
親子活動:
1.我每天要照3次以上的鏡子。
2.我一點也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
3.我感到其實並不了解自己。
4.我很留意自己的心情或情緒變化。
5.我常把自己和其他人進行比較。
6.我常常在睡前對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思考。
7.做錯一件事後,我常不明白當時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8.我比較注意自己的外表打扮。
9.我做事情隨意性比較大。
10.在做出決定時,我很清楚這樣決定的理由。
11.我總努力想了解別人想法,並按別人要求行事。
12.我總是穿著比較整齊、幹淨的衣服。
13.我弄不清自己是脾氣好的人,還是脾氣壞的人。
14.我弄不清自己能力比其他同學強,還是弱。
15.我對自己將來會成怎樣的人,毫無把握。
16.我總擔心自己能否給他人留下好印象。
17.我對自己的外貌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