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小學生而言,需要相互團結友愛,學會關心。學生應盡量不與同學鬧矛盾。如果有了矛盾,首先應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別人誤傷了自己或者錯怪了自己,不必得理不饒人,應允許人家改正錯誤。學生要多與其他同學接觸、合作,了解他人的心理,看問題不能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樣,就能走出自我的狹小天地,使自己逐步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並在必要的時候求助於他人。
這些年來,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心理學者周紅五認為:從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角度看,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麵:
——人際交往基礎缺乏積極動機。當代孩子張揚個性的同時,由於家庭原因,更多形成了自私、偏執與冷酷的個性特征。
——人際交往過程失衡且形態變異。家庭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的巨大差異形成學生價值取向上的錯覺,不同背景學生間缺少溝通的語言和技能。
——人際交往中的自我約束和懲治功能缺失。在促進平等交往上教育缺失,在教育管理上教師地位被顛覆,在教育過程中各種問題責任歸屬判定混亂,都使校園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缺少基本規矩。
——社會人際交往模式錯位的惡劣影響。社會媒體所暴露和渲染的人際交往模式錯位,各種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網絡遊戲中所表現的人際交往模式中的黑暗方麵,使青少年形成對黑惡勢力、暴力遊戲與灰色文學的認同與膜拜。
中小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大致可分為兩大方麵:一是同學間的人際交往,二是學生和老師間的交往。無論是哪一方麵的交往,如果不愉快都會影響情緒,並可能造成學習困難。因為,如果交往不愉快,學生就會厭惡學校,情緒不安寧,學習熱情減退。如果人際交往處理好了,學校生活就會使學生感到愉快而充實,情緒也就安定了,學習熱情必然高漲,將會克服學習困難。
因此,建設優秀班集體,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對學生的學習也大有幫助。
怎樣克服交往中的個性缺陷?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團結友愛,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下列的個性特征容易阻礙團結,應該克服:
不尊重他人,對他人缺乏感情;自我中心,隻關心自己利益,不關心他人利益;欺騙,不真誠,或是過分取悅他人;過分自卑或自負,嫉妒心強;孤僻、偏執、武斷、報複,對他人過分苛求。
三、創造不同年齡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
美國心理學家格雷指出: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遊戲的教育功能是在不同年齡兒童共同遊戲時發揮的。格雷通過研究得到結論,不同年齡兒童在一起遊戲,與同年齡兒童一起遊戲有著質的區別。相比之下,不同年齡兒童共同遊戲通常較少具有競爭性,更具有創造性,為學習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因而更有教育意義。
在各種各樣的遊戲中,年齡小的兒童會得到年長兒童的指點而提高,而對年長兒童同樣頗有教益,因為互動中,年長兒童教育他人的天性得以發揮,從而獲得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他人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也能得到鞏固和拓展,他們在活動中必須把自己內在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會促使他們對自己原以為知道的東西進行反思。
四、君子之交與以直報怨
當被別人以不正當的手段對待時,一種方法是以牙還牙,或以怨報怨;另一種方法是以德報怨,你對我壞,我仍對你好。似乎都有道理,還有第三種方法,是孔子說的——以直報怨。意思是一要用正直的方式對待破壞規則的人;二要直率地告訴對方,你什麼地方錯了。小龍同學回家說:“每當上課時,我的同桌同學不是隨便說話,就是做小動作,使我無法安心上課。我多次向他提出,他就是不改。我想告訴老師,但又怕得罪他,因為這個同學脾氣不好,甚至還會動手打人。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擺脫同學的這種幹擾。”
家長對他說:“你同桌同學的做法是不對的。他的做法既擾亂了課堂秩序,同時又妨礙了你的學習,確實令人心煩。我想,對於這件事情,你要不顧及情麵,誠懇地和他談一次,嚴肅地指出他行為的錯誤,並要求他改正。同時你還可以直率地告訴他,如果他再不改正自己的缺點,那麼你就要報告老師,請老師解決。這樣,他也許會立即改正自己的毛病。如果再不改正,那麼你就告訴老師,老師一定會采取措施,教育他改正缺點。至於你擔心會挨打,可能是多餘的。首先老師會支持你,其次這位同學在接受老師教育後,也可能很快改正自己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