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割席斷交的故事說明了什麼(1 / 3)

7月7日是國際合作日,和家長談談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一、同學成了孩子不喜歡的人

2008年6月1日,廣州市少年宮公布了對5~12歲青少年兒童進行的興趣方麵的調查。調查顯示,90.2%的孩子覺得最開心的事就是玩。而在最不喜歡的人選項中,31%的孩子竟選擇了自己的同學。同學怎麼成了孩子“不喜歡的人”呢?

在正常情況下,同學是孩子最理想的學伴、玩伴與友伴,因而也該是最喜歡的人。但現在卻有超過三成的孩子將同學視為不喜歡的人,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嚴重的關注。

原因之一是來自於家庭——自我中心的影響太大。現在的家庭,孩子常是家庭的軸心。當幾十個軸心組成一個班級的時候,他就不是軸心了,孩子就感受到了反差。同學不如家裏人好說話,班級不如家庭好相處,自己並不是班級的中心,同學也就自然成了不喜歡的人。

不喜歡同學的孩子,可能會離群索居,變得自私,缺乏愛心;會變得胸襟狹窄,不善於合作;會變得斤斤計較,沒有氣度;甚至會變得抑鬱,影響心理健康。所以,家庭、學校與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創造條件,給孩子更多喜歡同學的理由。

二、團結就是力量

轉學來的小孫因患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坐輪椅上學。他自卑而膽怯,怕同學看不起他;他特別能克製自己,為了不上廁所,他能一天不喝水,還能一天不說一句話。而這個班級是個溫暖的集體。同學們把小孫當做正常的同學對待,他應該和其他同學一樣在班裏生活、學習。每天,班裏的幹部安排兩名同學負責照顧小孫的生活,包括打飯、打水、幫助上廁所。

經過一段時間,小孫學習成績變為優秀。性格開朗了,而這個班級形成了更加良好的班風,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受到老師和學校的稱讚。

一個學生的家長是醫生,這個學生請求父親為小孫治病。全班同學沒有一個人認為小孫有什麼不一樣,有人反而覺得他很了不起,很佩服他。

學校美育節文藝彙演,班裏同學一致推薦小玉參加演出。臨近節日,學校整天排練,小玉同學有的課就沒有聽著,同學們就把做好的學習筆記放進小玉的書包。晚上放學回家,小玉依照同學的筆記,認真複習功課,使自己學習、排演兩不誤。表演那天,全班同學全力為她鼓掌助威,表演下來,有的同學把從家裏帶來的涼茶遞給小玉,叫她潤喉。小玉也沒有辜負全班同學的期望,為班上拿回了一等獎。

有時我們也發現同學之間的個人衝突不容易解決。其原因之一是雙方都寧可堅持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不願意找到一個大家都能獲得利益的解決方法。如果雙方都不肯讓步,很明顯,解決矛盾是困難的,而且經常要傷害某些人的情感。研究發現:交流信息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對衝突的討論可以使合理的解決相對容易,甚至可以導致合作而不去競爭。

合作是重要的人際關係準則,是社會、人民和國家繁榮昌盛、穩定和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進入學齡兒童時期,孩子開始走出自己家庭的圈子,與其他兒童結成友誼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他逐漸能感受和領會到存在於對方內心之中的意圖與動機,他也越來越重視友誼關係,為保持這種關係做出很大的努力,他會因失去朋友而感到很大的痛苦。

合作作為一種優良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表現於生活的各個方麵、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比如,在兄弟之間,骨肉相依,相濡以沫;在朋友之間,親如手足,患難與共;在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同心同德;在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平等互助;在國家之間,友好往來,互通有無;在人與自然之間,厚德載物,關愛環境。

現代生產是協作的產物。從個人生活角度看,團結友愛能使生活幸福,精神愉快,安寧和諧,事業有成。從學生學習講,團結友愛也有幫助。《禮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隻有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討,學識就會褊狹。幾千年前的孔子在《論語》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要在社會上自立,就先要使別人能在社會上自立;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就先要使別人在社會上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