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取得老師幫助的是聰明學生(1 / 2)

10月5日是世界教師日。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未來的命運,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82年6月天津南開中學田家驊投書《光明日報》,倡導設立中國教師節。1985年,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次會議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這對促進全國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具有重大意義。1931年5月,由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提倡建立的教師節定為6月6日,當時的解放區也接受了這個節日。1939年當時的教育部另立8月27日為教師節,相傳這一天為孔子生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教師節與五一國際勞動節合在一起,因為沒有了教師特點,效果並不好。1957年後直到1976年,在“左”的影響下,教師的地位越來越低,教師節更是變得無影無蹤。20世紀80年代中國教師節定為9月10日。

中國有經久不衰的尊師傳統。天地君親師,教師在人們心目中與天地並列。有了這個優良傳統,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傳承和發展。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教師是淨化靈魂的清潔工;教師是辛勤耕耘的勞動者。作為家長,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師,要努力學習,要珍惜老師的勞動;要寬容體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堅持真理,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越老師不斷進步。

文化大革命中,教師斯文掃地,被某些學生抄家、侮辱、打罵,甚至迫害致死。“馬尾巴的功能”、“反潮流小學生”、“白卷英雄”在當時層出不窮。文革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侮辱教師最恥辱的一頁。

由於網絡視頻傳播,2007年5月22日發生在北京海澱藝術學校的“辱師門”事件影響極大。此學生的做法超越了道德底線,令人厭惡。北京101中學教師田媛說:“這幾年,有越來越多關注教育、研究教育卻不從事一線教育的人,把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把師生之間出現的矛盾全部歸咎於學校和教師,似乎誰都可以對老師指手畫腳、口誅筆伐,甚至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教得不好的教師。’”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為子女護短,甚至惡語傷人、無理取鬧。陸曉婭說:“在這類學校裏有不少孩子非常講究穿著甚至有能力買限量版名牌時裝鞋子,他們經常出入酒吧。家長給予他們豐厚的物質的同時,少有關注其內心感受與成長。他們其實用這樣的方式去彌補低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有的沒有得到父母關愛,有的父母婚姻有衝突,他們有時用叛逆來處理自己的傷痛,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對付很空的內心。”中學生課堂罵老師也不鮮見。北京一所中學的初一班主任告訴記者,地理老師上課禁止學生傳紙條,一男生明知故犯被老師當堂訓斥。男生不服,當堂辱罵老師,甚至阻攔老師上下一節課。(2008年1月10日、31日《北京青年報》)

某中學的幾名學生“團結”一致、精心策劃,聯合炒掉班主任。而班主任被炒的原因並不是不勝任,也不是對工作不負責任,而恰恰是這位老師因履行正常的工作職責所致。

家長應教育孩子尊敬教師。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說:“沒有良好的禮儀,其餘的一切就會被人視為驕傲、自負、無用和愚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人彬彬有禮、謙恭禮讓,大有君子風度;有的人溫文爾雅,輕聲細語,頗具淑女風範。他們既懂禮貌,又有教養;那種精神氣質和人格魅力在不知不覺中會使在場的人心悅誠服,同時也贏得了人們的信賴和尊敬。禮貌像得體的衣服,自己穿著舒服,別人看著也順眼。其實,隻要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行為舉止和禮節禮貌,在交往中懂得如何去寬厚待人和體諒對方,也同樣能獲得一份被人尊重和被人欣賞的感受,也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一個文明、可愛的人。如果一個學生總想著讓教師理解自己,則總會覺得教師是不可理解的。

我們從未聽到人們對中國的氣體微傳感器研究的批評,確實沒什麼人懂;而對收入並不多的中國教師的批評不絕於耳。當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不切實際的高度之後,教育就成了一個什麼人都可以指手畫腳的行業。教育的神聖外衣被媒體用尖刻的文字描繪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黑鬥篷,教師不斷受到抨擊和醜化。同學間發生糾葛時,認為請老師幫助是無能的表現,大多數孩子認為老師解決不了問題,依靠的隻能是自己或小團體的力量。暴力遊戲的快意殺戮,港台影視的黑社會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種的是根深蒂固的對邪惡的認同和膜拜,使得他們體現出對社會的反叛和仇視。教師權威的消解帶來的不僅是教育效果的無法保證和教育目的的無法實現,更可怕的是本應是教師人格道德對學生的精神指引卻被烏煙瘴氣的黑暗勢力對學生精神的蒙蔽所代替。如果一個時代教師不能嚴守師道,學生不能尊重教師,社會上嘲諷教師,還能有什麼真正的教育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