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一個7歲的女孩子特別想買一雙冰鞋,這樣她就可以滑冰了。爸爸媽媽都有很好的收入。但他們要求女兒要先給家裏的圍牆刷上白漆,然後才能給她買鞋。小女孩辛勤勞動了整整7天,把家裏的圍牆刷上了白漆。一天夜裏,爸爸把冰鞋悄悄地放在女兒的枕頭旁邊。小女孩醒來時,看到了喜愛的冰鞋,高興極了,她流下了感激的眼淚。
某地有一位老太太在整理孫子的房間時,意外地從他的床下清理出黏結在一起的3斤多糖果,6盒變黴的餅幹,40多袋生蟲的巧克力,還有一大箱健力寶、果奶、方便麵、瓜子,足有50多斤。老太太說:“孫子在家吃東西,從來是有己無人,他喜歡吃的東西,即使吃不掉,也不讓別人吃。”在一些小學的門口,家長在放學前就等著接孩子。放學後,家長把買的雪糕遞給孩子,接過孩子手中的書包,護送孩子回家。有時,孩子值日打掃衛生,家長怕孩子累著,竟然替孩子做值日。一些少年兒童生活的環境太順當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隻會導致孩子的脆弱、固執、無能和不孝。有的中學生,不管父母收入低或失業,向父母要錢買一千多元錢一雙的運動鞋,聽數百元一張票的流行歌曲演唱會。
父母如果局限於做孩子的奴隸,不注意夫妻情愛,不但雙方關係受到損害,最終孩子也無幸福可言。在鄉村式的傳統背景中,生活不富裕,集體主義的氣氛濃厚,家庭是充滿依存關係的係統。在這一環境中,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在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家庭中則正好相反,他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獨立和自理。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第三種模式,綜合了前兩種模式的某些部分。在這種模式中,人與家庭關係呈現的特色是,在物質世界中體現出獨立性,而在精神世界中體現出相互的依賴。然而現在的中國,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關注集中在物質上,而對精神上的關注卻很少。家長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物質上的充分滿足,孩子特別重要的一方麵被剝奪了,就是通過做事情得到成就感。家裏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沒有機會鍛煉自己,幫助別人,這就剝奪了孩子從小體驗成就感的機會。但孩子成就感的需要並不消失,其心理落差就會很大,落差大意味著挫折感的程度大,頻率高,造成自殺率高。
在溺愛型家庭教育和棍棒式家庭教育之外還有第三種家庭教育:權威式家庭教育。這種教育對孩子尊重而不遷就,寬鬆而不放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生活和物質方麵,需要的照顧越來越少,但在心理層麵,仍然需要家長的關懷。聰明的家長表麵看來似乎事事無心,其實是外圓內方,外鬆內緊。在孩子需要關心和幫助的時候,給予他們及時和正確的指導。
世上的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疼愛要講究方式,不僅是每天給他好吃好喝,接送他上學就是對他好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是真正對孩子好。城市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溺愛孩子的現象也比較多見,危害特別大。
有很多事情孩子本可以勝任,而家長的不放心反而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過度的照顧使孩子品德、智力和身體發育停滯不前。家長可以給予孩子生命,卻無法擔負孩子的一生,孩子遲早要獨自麵對他自己的事情。家庭可能會包容驕橫的孩子,社會卻不會容忍成年“皇帝”遊走。
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母愛,會使孩子心理上沒有穩定感,產生情緒上的障礙;一個家庭如果缺乏父愛,母愛就容易向溺愛發展;而如果這時父親也溺愛孩子,孩子所受的損害就是雙倍的,隔代教育中溺愛更多。溺,是沉迷不悟和過分的意思。溺愛就是過多的愛,糊塗的愛。任何東西過於多了,就有害,水多了是水災,風大了是風災,糖多了不好吃,酒精太濃不殺菌。愛也是同樣道理,過濫則有害。
采用溺愛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家長對孩子操心過度,包辦代替,有求必應,經常表揚,降低難度,從不批評,“你真棒”不離口,孩子不遵守規範還說是有創新精神,孩子不努力學習仍誇獎有獨立意識,孩子打人說是自我保護能力強,孩子罵人說是語言能力強,為孩子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和保護。
由於家長的過分嬌寵,使孩子養成了極大的依賴性,會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驕傲、欺騙、易發脾氣、不遵守規則、沒有公德、不負責任、沒有真才實學的品行。溺愛的結果造成孩子一點挫折也不能忍受。孩子學習能力很差,一再要求家長提供幫助,最後必然對家長非常不滿。在這種教育方式中培養出來的孩子隻能是溫室裏的花朵,一遇到風雪立即凋零,一走上社會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肯定失敗,並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有人提倡“無批評家庭教育”,認為批評會使孩子產生自卑,不利於健康。認為隻有不會教育的教師和家長,卻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這種觀點似是而非。首先,批評不一定導致自卑;其次,自卑不一定導致消極。阿德勒認為:自卑是把雙刃劍,有時它是沉淪喪誌的毒劑,有時則是使人產生超越命運、超越自身巨大動力的興奮劑。那些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即阿德勒所說的“寵壞的孩子”,一旦接觸現實,往往產生強烈的自卑,認為社會惡待了他,常常懷著敵意和仇恨向社會攻擊。在中國很多家長被那些“隻能表揚不要批評”等似是而非的教育觀念忽悠了,變著法子迎合孩子的趣味,甚至是低級趣味,效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不好迎合,最後注定是家庭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