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孔孟都來自特殊家庭(2 / 3)

——對子女缺乏期望。在一般家庭中,子女幾乎成了大人關注和談話的主題;而在重組家庭裏對孩子的關注相對要少一些,孩子很難成為家庭生活的中心。一般來說,繼父母能夠從生活上照顧孩子,但對他們的教育成長以及將來的發展要顯得漠然一些。從心理和感情上都更容易覺得那不是自己的責任。再加上孩子不是自己生的,將來也指靠不上,對子女也就沒有什麼更高的期望和長遠的打算。父母對子女良好的期望是孩子進步與成長的動力。長期在這種漠視的環境下生活,一些消極頹廢的心理就可能滋生,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不善言談,缺乏自信,不願與人交往。

二、和諧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完全是能夠教育好孩子的。孔子很小時,父親去世,之後不久,母親亦死。他的哥哥沒什麼名氣,他小時候是貧窮的。孟子小時候父親也去世了,他的母親三次搬家,可知他小時候也受窮。韓愈小時,父母雙亡,隨哥哥生活,哥哥也死了,與嫂子侄子三人同一家,才得長大成人。範仲淹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在寺廟讀書,一塊粥劃兩塊,早晚各吃一塊。快成人時才恢複姓範。而孔、孟、韓、範,都是中國古聖先賢。他們雖然童年家庭不幸,吃了苦,但道德學問也因之而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不管是繼父還是繼母,同樣在法律和道義上承擔著這樣的責任。對孩子來說,不能跟著自己的親生父母生活,已經是一種缺憾,不能因為父母重新建立家庭,再給孩子帶來新的缺憾。重組家庭和夫妻雙方應該像愛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一樣去愛他(她)的孩子。你接受配偶,也應該同時接受他(她)的孩子。用你的愛心給孩子帶來新的幸福,讓孩子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以情換情,以心換心。最終孩子會從心理把你當做父母,當做自己最親近的人。這樣,新建的家庭才能和睦,才能穩定,才會有一個健康而充滿希望的孩子。

一項針對3000名北京中學生的調查顯示,13%的青少年“討厭父母”,56%的青少年“痛恨父母”。“法官媽媽”尚秀雲到工讀學校講法製課,一個孩子問她:“打爹罵娘違法嗎?”這些數據和案例給為人父母者敲響了警鍾。國外許多大規模調查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中,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個別差異的影響程度比構成教育環境的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要大得多。(2007年3月14日《北京晚報》)

一個14歲少年因搶劫罪被判有期徒刑。他在看守所中染著黃頭發,胳膊上刺著紋身,表情漠然。他父親告訴法官:和妻子離異時,3歲孩子由他撫養。他愛孩子,甚至沒有再婚,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但在缺少母愛的家庭中,孩子變得內向消沉,學習成績下降。父親教導他,他就逆反頂撞。當他交上與他相同家庭的朋友後,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法官媽媽給父母的90個建議》尚秀雲,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年)

三、特殊家庭更要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每個孩子生長的重要小環境。家庭可以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不同需求,同時,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為家庭做貢獻。家庭是以婚姻與血緣關係,或者以法律領養關係所構成的一個社會單位。同時,家庭成員還應當有共同的生活。家庭中的情感交流深刻,成員之間的關係密切。婚姻和血緣關係使家庭具有親情。

一個家庭雖然隻有有限的人口,然而,“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處理家庭關係與家庭事務並不容易。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父母失業、夫妻離異、單親、重組、流動人口家庭中人際關係的處理更有講究。其中有婚姻關係問題(婚內外情感,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多元化),有親子關係問題,有代際關係問題,有不能與父親和母親在一起生活的問題等。家庭中每個人都很重要,不是父親或母親做好了,孩子就一定好。有時孩子的力量非常強,讓家長無奈,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