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2年8月9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逝世。他4歲時父親即去世,家境貧寒。母親辛勤勞動,教子讀書,母親無錢為他買紙,就把沙子鋪在地上當紙,用蘆稈代筆,教歐陽修寫字。母親說:“簡樸成習,今後遇到壞的環境也不怕了。”歐陽修在這樣的單親家庭環境中成長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變數很大的世界
21世紀未成年人的生存境遇與生活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在一個變數很大的世界中,父母外出或離異的多了,升學競爭與壓力大了,網絡與媒體的信息多過牛毛,文化與價值的衝突無處不在。他們身處“以升層為光榮、以消費為目的、以廣告作驅動,以流行為個性”的文化中,尚未成熟就已經看到很多東西了。家庭教育如何才能適合他們的心理環境和文化生態,值得為人父母者深思。現在北京的再婚人次占總結婚人次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7.62%。統計顯示,中國內地居民結婚登記初婚人數從1992年到2005年下降了350萬人,而離婚人數,則從1985年的46萬對上升到2005年的近179萬對。北京團市委和中科院心理所對北京未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來自家庭的各種壓力中,家長的高期望卻是唯一一個對消極情緒沒有影響的壓力源。雖說高期望壓力本身沒有不良影響,但關鍵是,給壓力的同時,能否給予子女有效的支持和幫助。實際情況是:父母關係對青少年情緒影響很大,父母感情狀況越差,青少年的消極情緒越強烈。父母的良好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協調起著積極作用。
這是一個中學生的來信:“我是一名中學生,從小父母就離婚了,我跟著爸爸生活。爸爸沒有工作,隻能靠奶奶的退養費和爺爺的退休費生活。我總想出去掙些錢回家,可是又沒有我這麼小的孩子能幹的活,上初一的想法總想抹掉,但怕家長不願意。有時看著奶奶、爺爺日夜操勞漸瘦,我就幹脆在牆角邊兒上痛哭。我想讓家裏收入多一些,但是又不能實現,這使我感到心裏很痛苦。”
這是個懂事的孩子,意識到自己對家庭有一份責任,這種品質很可貴。不過從國家的規定、現實的條件及學生主要的人生任務這幾方麵來考慮,孩子在家庭中擔負的主要責任還不是掙錢。孩子可給父親加油打氣、出謀劃策,用樂觀的精神感染家庭成員,多做些家務,減少自己不必要的開支,為家庭分擔責任。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夫妻一方或雙方帶著子女重新組建家庭的情況越來越多,重組家庭的子女教育也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社會問題。繼父母與繼子女本身沒有血緣關係,如果繼父缺乏慈祥,繼母缺乏母愛,又都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會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出現以下一些問題:
——對子女評價過低而又要求過高。在大多數親生父母眼裏,不管孩子有多大,他總是小孩子,孩子有一點進步,父母都高興得不得了。而在繼父母眼裏,總認為孩子已經大了,有很多事孩子自己應該會做,而且應該做好,而實際上有些事還真不是孩子那個年齡能做的。因此,繼父母容易對孩子有一種不切實際的超前要求。在這種心態下,雖然有時孩子把事情做得已經很好,但繼父母卻覺得這沒什麼可值得誇獎的,反而認為應該做得更好。這樣,繼父母一般對孩子的成績和進步評價較低,讓孩子感到力不從心。
——對子女缺少溫情。一些繼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對子女的感情投入嚴重不足,他們很少像親生父母那樣親吻、摟抱孩子。而這種來自肌膚的接觸和溫暖是孩子體驗父母之愛的重要內容,這種體驗和愛是無法用物質的滿足來獲取的。有一些繼父母往往以為在物質上給孩子以滿足就是愛孩子了,可這遠遠不是完整的父母之愛。在這樣的家庭裏生活的孩子由於缺少與父母良好的感情交流,情感常常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子女易成為繼父母發泄不良情緒的對象。碰到不順心的事,孩子極微小的過失都可能成為繼父母發火的原因。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整天提心吊膽,謹小慎微,膽小多疑,缺乏安全感。如果心理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為習慣。比如,不願回家,甚至產生仇恨、報複心理,還有的孩子會變得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