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批到達南極極點的人是挪威人阿蒙森和他的4個夥伴。他們在1911年10月19日從南極洲的鯨灣出發,駕著愛斯基摩狗拉的幾架雪橇,經過57天的艱苦行軍,在1911年12月14日勝利地到達了南極極點。他們高興地在極點上空升起了挪威國旗,還留下了一封信給斯科特。英國人斯科特此時也正領著一支探險隊向南極極點前進。他們用馬拉雪橇,路上遇到了風暴,因此到達南極極點已經是1912年了。在返回的路上,他們又遇到了暴風雪,一個同伴喪失了行走能力,大家寧願都不走,也不拋棄他。而這個凍傷的人具有一顆高尚的心靈,他想:“別人是考慮到我而不行動。這樣大家都會死亡。為了別人能夠不再由於自己耽擱行程,我不應該拖累他們。”夜裏,他一個人悄悄爬出帳篷,凍死在冰原上。他進行的是換位思考,他的這個行動非常英勇果敢。
在離大本營不遠處他們再次被暴風雪所困,全部犧牲。後來,人們發現了他們的遺體,旁邊還放著他們采集的南極化石標本和斯科特的日記本。人們從中能知道斯科特他們進行了多麼艱苦卓絕的努力。阿蒙森和斯科特以大無畏的冒險精神在探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他們,美國南極點科學站被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科學站。
一、生活需要人際和諧
劉大林是一個農民,他的母親得了急病住進醫院。醫療費要幾千元,這可難壞了劉大林。家裏剛剛蓋完房,錢用得差不多了,哪裏還有幾千元錢?正急得火燒眉毛,突然郵遞員送來了一封信和彙款單。他不相信這是給他的,可是彙款單上明明白白寫著他的詳細地址和劉大林三個字,還有5000元的金額,落款是香港駐京某公司張先生。拆開信,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劉大林在北京打工的時候,曾撿到一個公文包,裏麵有一些現金和文件。劉大林想,失主一定非常著急,他立即把公文包送到了派出所,不久就回家了。
公文包的失主是一位香港老板,老板的東西失而複得,十分感激。老板打聽到了拾包人劉大林的情況,當即寄來5000元錢讓劉的母親看病用。不久張先生到劉大林家當麵致謝,從此兩人成為朋友。
鄉親們都說劉大林的運氣好。其實,時時關心和幫助別人,別人也就會幫助你;劉大林站在張先生角度著想,張先生也設身處地考慮劉大林的難處。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正如歌手程琳的歌中唱的那樣:
請讓我來幫助你,
就像幫助我自己,
請讓我來關心你,
就像關心我自己,
這世界會變得更美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學會關心”。人類在新的世紀能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要看能不能解決相互間的協作問題。當科學和經濟發展到比較高的水平之後,大量的問題靠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都已經很難解決了,像能源問題、金融問題、環境問題、和平問題,都需要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社會已經把人們糅合在一起,個人隻有依靠和他人的團結和協作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如果采用換位思考,可以改善人際關係,真誠待人,保持一顆善良仁愛的美麗心靈。
在某次著名的中日夏令營活動中,大家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一次,運輸車陷進了泥坑裏,許多人都衝上去推車,可是,有位少先隊幹部卻站在一邊高喊“加油”。當慣了官兒,從小就隻會指揮別人。野炊的時候,有的中國孩子長得又白又胖,卻抄著手什麼也不幹。組織者批評他們:“你們不勞而獲,好意思吃嗎?”可這些孩子反應很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