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悲傷的天鵝飛向遠方(1 / 3)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學校教育要細致和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情況比較了解。孩子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家長也能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把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道德、審美、科學精神、實踐活動,能使家庭心育得到良好的拓展,使得孩子健康成長。

2007年1月10日《北京青年報》登有方夢醒文章“中國孩子日本歸來”,讓許多中國家長看後汗顏。文中說,在日本生活的一個中國女孩回國後聚餐時行為上很得體,懂禮儀,尊重父母;而另兩個中國長大的孩子毫不客氣地把盤子轉到麵前,好吃的菜先被撥到自己盤子裏,把碗裏不喜歡吃的剩菜全部倒給了爸媽,然後又肆無忌憚地夾新上的菜,吃了幾口又離開座位圍著服務員瘋鬧起來。

雖然也有的中國孩子不像這兩個孩子缺乏教養,但文中反映的問題值得家長警惕,這樣的孩子別說成才,成人都懸了。大清北洋艦隊噸位比當時日本的大,火力也比日本的猛,一次訪問日本港口,耀武揚威。一個日本人看了說,大清國的艦隊不可怕,我國必能戰而勝之!問憑什麼呢?答曰:“北洋水師的水兵在軍艦大炮筒上晾褲子,憑這一點這種軍隊就不堪一擊。”強國的指標是多重的,包括製度建設、軟實力、文化厚度、國民道德自覺等,作為大國的中國目前離真正的強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有人說,當國人中養寵物在公共場地能收集自己狗狗的溺便,則中國是強國無疑。細琢磨還真是這個理兒。一個家庭、一個人的強大,也同樣在文明、在文化。

1981年2月6日,一個北京青年工人用氣槍發射子彈把在玉淵潭過冬的一隻白天鵝射死了,另一隻天鵝悲痛地鳴叫良久,然後無奈地飛向遠方。中央電視台對此事做了報道,這件事引起了人們對道德的關注和思考。在許多情況下,人必須根據社會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這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是關於人類行為正確與否的信念、價值和深層判斷係統。加強道德修養,目的是為了完善人格,淨化靈魂,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中國大陸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出現了認知行為背離、道德評價失範、非道德主義泛濫等現象。對青少年進行公民教育,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提倡一種文明、開放、民主、科學、進步的民族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作為支柱,我們才能加速現代化的進程,實現民族的振興。

家長具備良好品德是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條件。道德不是靠灌輸的,是靠家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如果成人都奉行弱肉強食、巧取豪奪,則無法讓孩子的行為溫良恭儉讓。目前一些孩子身上的虛偽表現或暴力傾向,很大程度上是現實世界的投影。影視作品、小報小刊、網絡遊戲中的暴力場麵,“大片”中的場景和情節經常是血淋淋的,以至胡錦濤主席2010年發出反對文藝作品“低俗、庸俗、媚俗”。孩子看這些東西應有所選擇,免得受害。

教育家呂型偉先生說:“地球變暖了,人心變冷了。”加強道德教育刻不容緩。《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概念,明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這也是中國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2004年,國家製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性文件——8號文件,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闡明了對中國未成年人在愛國情感、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規範、基本素質等方麵的明確要求。

德是一個人成才的關鍵因素:在對國家、對社會、對大自然的態度上,要有責任感;在對事業、對工作的態度上,要有事業心,要有進取精神,要有敬業精神;在對他人的態度上,要有競爭精神,也要有合作精神,更要有團隊精神;在對自己的態度上,要有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最終成功。

每一個人都多少有些優點,也多少有些自私自利。善惡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難以劃清的,但不能認為根本不存在善惡之間的界限。孔子不僅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提出“以直報怨”,即以公正和法律來對待邪惡。公正的社會理應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寬容,然而這一點不是針對大奸大惡者的,一味縱容壞人的囂張氣焰會嚴重地毒化社會風氣。道德通常在傳統的人際關係中作用明顯,但現代社會改變了道德發揮強大作用的條件,因而它協調公共秩序的能力越來越弱。所以,對於治理公共秩序來說,與其專注於道德抱怨,不如確立權責原則、實施法律建設更為基本。

道德可分為私德和公德。一般而言,私德方麵的個人修養有助於公德的提高,但兩者仍然不同。

屬於私德的:堅強,樂觀,勤奮好學,從善如流,勇敢,細心,勤儉。

屬於公德的:仁愛,謙虛,誠實守信,有責任心,慷慨,耿直,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