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0日,北京奧運水上公園誌願者團隊成員濟濟一堂,一同為誌願者小史慶祝生日。持續半個小時的生日聚會,簡樸而浪漫,隊友們的祝福給小壽星史鵬超帶來了無盡的感動,這次聚會也給每一個誌願者成員留下了一段溫馨浪漫的回憶。午餐時間,老大哥小秦搬上早已準備好的生日蛋糕。隊友們為小史合唱一首生日歌,隨後大家獻上對壽星的祝福話語。正當大家品嚐蛋糕之際,隊長小李魔術般端來了一碗長壽麵,雖然隻是碗裝方便麵,但是代表了大家的一番濃濃的心意和祝福。中國人重視過生日由來已久,家庭教育中也不要忽視。
即將12歲的小學生小聰要過生日了,金口一開,他要讓好友在家相聚。父母為他買生日蛋糕,買鮮花,買禮品,買飲料,忙了一天。客人來了,孩子還讓父母避一下。晚上十點父母回家,打掃殘局。相視苦笑,我們這是為了什麼?孩子過生日,怎樣安排才更有意義,更難忘呢?
上例是父母“咎由自取”,與平時溺愛型教育有關。例如,兒子讓父母避一下,那麼父母完全可以這樣做:我們同意回避,但必須與他約法三章。一是孩子約好友來,一切的招待孩子應自己準備;二是父母晚十點回家時,家中的一切必須恢複原樣;三是孩子必須為父母的回避一下付出代價,留出兩份生日蛋糕並提供兩張電影票。這樣會給孩子一個不大不小的教訓,讓他不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孩子認為花父母的錢大肆排場地過生日才有麵子,才瀟灑,那父母一定得清楚地告訴孩子,這種認識不對。那叫臉皮厚,一點都沒麵子,一點都不瀟灑。
家庭是最穩定的社會細胞,即使在20世紀中期史無前例的文革浩劫之中,許多地方和單位都不穩定,大多數家庭還是穩定的。這是由於家庭提供了人類生存和繁殖的基本職能。
現在有關家庭教育,有的言論也是一些不切實際的空論,自由啊,賞識啊,玩耍啊,主體啊,不免使家長覺得站著說話不腰痛,覺得淺薄空洞。自由是不是也要自律?賞識是不是也要真實?玩耍是不是學為核心?主體是不是互相尊重?學生說的好:“一些同伴的出走和自殺與家長的一味溺愛、縱容、遷就有關。他們從小就嬌生慣養,成了眾星捧月的‘小皇帝’、‘小公主’,而且遇到一點點挫折,就認為是‘生活捉弄了我,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這時,往往容易走上極端。”“如果一句批評的話,一件不足掛齒的事,能夠導致我們出走或自殺,這是心理脆弱的表現。人活在世上短短幾十年,要好好珍惜。人活著,就要學會堅強,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
父母對孩子的訓練,不僅在於他們能成為多麼聰明、多麼有成就的人,而且在於他們能與人相處,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承擔行為產生的結果。耐心而因材施教,才能成功。有時父母的“懶”,造成孩子的勤快;而父母的過於勤快、越俎代庖,反而造成孩子的懶惰和無能。
其實孩子像大人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親子雙方都受教育。溺愛不對,專製不對,放任也不對,隻有民主而權威的教育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和睦,親子關係和諧是許多家庭所希望的,怎樣才能尊重孩子呢?
——指導孩子的行為。孩子正在學習,正在成長,要靠父母一點一滴地、耐心地教導,並給予正確的示範。對於親子活動:
孩子的各種行為,正確的要鼓勵稱讚,不正確的要開導糾正,而不是打罵和壓抑。對孩子由於經驗不足而產生的幼稚行為,父母應能指導。
——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不僅有物質的需要,還需要精神上的安慰。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物質上正當的、合理的需要,暫時不能滿足的要解釋原因。父母的關愛、鼓勵、支持和安慰,孩子是不會嫌多的。家長學會傾聽是了解孩子需要的關鍵。
孩子的見解有時不能特別圓滿成熟,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父母一定要傾聽,這表示尊重孩子的人格。說得不完整,父母可以補充;說得有偏差,父母可以糾正。千萬不要打斷,不要潑冷水,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納他們。
——放手讓孩子去活動。父母應將必要的知識教給孩子,放手讓孩子參加健康的活動。如果孩子不喜歡和父母溝通,要找原因解決。父母應是孩子行為的顧問,而不是指揮官。在活動中家長可以進行耐心的輔導,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他最重要的支撐,家庭永遠是他生命最重要的港灣,他永遠可以在這裏尋求幫助。但是另一方麵,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他去開創自己的生活。當和您的孩子討論或爭辯的時候,應該就事論事,不要扯出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來。
做兒女的如果懶惰、行為出軌,還對家長的教育出言不遜,那確實是孩子的不對。該批評的要批評,該矯正的要矯正。家長得注意:尊重孩子,肯定孩子的長處和優點,平等地對待孩子是非常正確和必要的,但絕不意味著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家長都一定要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