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2009年3月1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在機場見到粉絲團狂熱追星的場麵後,全國政協委員陳放一個勁地搖頭,“那天是工作日,一群孩子課也不上,就跑去機場接他們心中的偶像,實在是搞不懂!”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針對青少年追星問題,一些代表、委員提出了各種應對辦法。社會的引導宣傳,不要把歌星、影星、明星捧得太高,要客觀地描述和評價。全國政協委員王東林說:“現在一些選秀節目趣味低俗,一味地以互相逗笑、出醜來吸引觀眾眼球,拉動廣告收入,這類節目占據了大部分的黃金時間段,這種節目宣揚的是一種突然從平民到明星的‘神話’,會誤導孩子,以為成名很容易。”
在電視台錄節目,有個初中女生,厭學、輟學,和家長對著幹,她把自己做的這些事情敘述一番,然後聲稱:“這是我的個性。”嘉賓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王曉春,他說:“你的這些表現,說不上是什麼個性。你這樣的孩子我見過很多,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和你差不多。所以你的表現是某一類人的共性。”王老師認為她在張揚偽個性,家長要把概念搞清楚,做明白人,不被孩子唬住,不被孩子駁倒,是教育者的基本功。
有的孩子耐不住寂寞,社會上出現什麼熱,就一定去追逐。可忙活來,忙活去,什麼也沒得到。這樣的孩子就像隻放水的鍋,裏麵雖然總在沸騰,然而沒有煮食物。盲目追求名牌衣服和鞋子,盲目追求歌星和影視明星,盲目追求時髦手機、MP4,盲目追求朋友對象夥伴,浮躁、浮誇、浮華,就是學習成績不行。家長必須讓這樣的孩子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不能為其盲目追星提供任何機會。平靜並不是煎熬,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穿名牌。一個人對學問的追求和奮鬥,遠遠勝過表麵的虛榮和喧囂,後者隻能給孩子帶來空虛和貧乏。有時,一個人的愚蠢和媚俗甚至可能比邪惡還要糟糕。
有家長提問:“我妻子已經提前退休。我的單位不景氣,我隻能在外麵打工掙些錢,維持家庭開支。還是小學生的孩子卻喜歡追時髦,聽某明星的演唱會一張票價為100元左右,卻全然不顧我們已經捉襟見肘,一定要去聽演唱會;孩子希望渾身穿名牌,還說不這樣的話別人會看不起。學習上卻不上進。這可怎麼辦?”
我們知道,中小學生為了在學習上不落後於同伴,必須勤奮學習,同時又害怕失敗。如果孩子學習成功,受到他人獎勵,就會變得越來越勤奮;如果學習上屢遭失敗,常受批評,就容易形成自卑感。兒童的勤奮感中也應有一點失敗的經驗,以便今後能經受失敗的挫折。在這一階段影響兒童的主要是在學校的經曆。
時髦是大眾標準化行為的一種短暫的形式,在特定時期和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情緒、趣味、愛好的影響下自發產生。它對人們的社會交往起調節作用,是習慣的特殊補充。人們對時髦的敏感和趕時髦的性格取決於個人的獨立性、認識水平、文化水平、道德發展水平和審美發展水平。時尚是現實流行的一種社會行為習慣。它同風俗一樣,也是眾人一致的行為模式。社會變化發展越快,時尚變化越明顯。追求名牌、追星是一部分兒童的現實,應該積極地引導。名牌當然好,但孩子必須了解家庭經濟狀況,量力而行。不買最貴的,而買適合的、滿意的,才是聰明的選擇。追星要學習明星奮鬥的精神,而不是一味模仿明星的外表。
家長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是重要的。人是具有思維能力的動物,人不僅有物質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如果一個人僅僅沉湎於物質享受,無所用心,胸無大誌,那就難稱是萬物之靈。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如同船在大海中航行。船失去了羅盤,就會迷失方向;人沒有理想,就會喪失生活的目標。孔子、嶽飛、愛迪生、陳景潤等人都從小立誌,確立理想,最終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