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品質
公元1101年8月24日,蘇軾(蘇東坡)逝世。青年蘇東坡向往功名,追求成就;後來,他在挫折中變得淡視功名,熱愛生活。人們發現,蘇東坡很講究心理保健,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蘇東坡有一次在赤壁懷古,寫的文章中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他認識到:一個人生活在時間和空間裏,其生命是很短暫的,是很渺小的。蘇軾說:“自達人觀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為樂,死之為悲?”蘇東坡在政治上經常不得意,有時就通過畫畫來宣泄不良情緒,還寫文介紹畫竹子的經驗,他寫道:“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蘇東坡正直、恬淡、達觀、聰明的性格,“見一不平事,如蠅在食,不吐不快”的風骨,和他如行雲流水、百讀不厭的詩詞文字,給每一代中國人留下很大的享受。
《中國教育報》報道:中國青少年心理障礙症上升,在大中城市,各類精神、心理障礙症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部分城市調查發現,青少年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在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方麵的問題尤為突出。以南京市、石家莊市為例,南京市34所中學的4698名學生中,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占15.7%,其中有嚴重問題的占0.9%,主要表現為怯懦、狹隘、自卑、抑鬱、破壞、孤獨、對立。石家莊市的一份調查結果發現,25%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躁、偏執、孤僻、人際關係不適等心理問題,12%的中小學生在心理上存在明顯的不良傾向和障礙。
有些家長刻意培養孩子“理想的”個性和心理品質,根本不考慮孩子天生的那一部分。正確的做法應該以孩子天生的個性為基礎,幫助其提高能力和心理品質。心理品質是人在較長時期內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它不是技術水平,卻直接影響著技術水平的發揮。心理品質差的人,參加重大較量時,常常激動、緊張、焦躁、慌亂、驕傲、自卑、害怕;而心理品質好的人,則能始終保持平靜和自然。可以說學生學習和考試不僅是學問的較量,而且是心理品質的較量。越是關鍵的時刻,這一點就表現得越明顯。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心理失衡的時候,因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考試比賽名落孫山,珍貴物品被盜丟失,失去工作失戀婚變,親屬病亡朋友誤會,都會使人煩惱焦躁,情緒低落。在通常情況下,為了對抗這種心情,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和防禦反應,隻要平穩狀態的破壞不超過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範圍,心理健康狀態就可以不被破壞,而一旦超過了自我平衡能力的範圍,人的心態就會出現紊亂,並出現心理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15%源自遺傳,10%是社會因素,8%是醫療條件,7%是氣候影響,60%取決於自己。保證身心健康的5把鑰匙是:堅持鍛煉身體;加強腦力訓練;膳食平衡合理;生活方式健康;保持樂觀情緒。家庭教育中,家長應重視自身心理保健,並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平常心態
做事快不是壞事,但單純求快不顧質量,就難免馬虎、潦草,甚至造成錯誤、損失,那更誤事。所以,欲速則不達。
平常心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事物,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它在考試或比賽中為什麼特別有用呢?因為做事沒有動機不行,但是如果動機過強,效率反而會降低。當然真正的平常心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是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才能擁有的心態。一些家長,尤其是母親,為孩子付出心血很多,卻大多耗費在孩子學習和考試上,忽視了心理品質的培養。結果,家長的努力經常付諸東流。其實,如果孩子心理健康,那學習成績不會低,因為學習成績是心理健康的副產品。
目前,國際心理學界在倡導一個新概念——心靈旺盛,泛指個人有能力創造或維持主觀幸福感。心靈旺盛之人會在任何情況下都對生活感到滿意,都會感到生活有目標、有意義,都會感到自己有能力戰勝壓力,都會悅納自己的一切。心靈旺盛之人有四大突出特點:主觀幸福感、樂觀人格、認知調整、幽默化解。而這一切,正是蘇東坡一生的寫照。在這層意義上講,其一生最大成就不在文學、東坡肉與蘇堤,而在於其經年修煉的苦中作樂的功夫,這才是他留給後人的最大精神財富,也是人們世代敬仰他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