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曉 癡情不是壞事(1)(1 / 1)

笑與不笑的陳曉,仿佛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安靜時,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似“高湛”;拍照時,痞痞的一絲戲虐似“楊過”;忽然燦爛一笑,“高波”的溫如暖陽撲麵而來。陳曉也自嘲自己有點“分裂”:喜歡繪畫和籃球,一靜一動;最愛王家衛和周星馳的電影,文藝腔與無厘頭。雖然出道多年,陳曉依然透著鮮亮少年氣,演技也愈發純熟,創造出令人讚歎的不可思議。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正在青春萌芽期,所以鮮亮,哈哈!也因為正青春,所以挑戰不能停。”

剛見麵,陳曉就詢問我們的雜誌在合肥的報亭能否買到。因為有自己上封麵的雜誌,他的媽媽就會買來收藏。

陳曉是安徽合肥人,父母對他的期望很傳統,就是好好學習、長大能有份正經工作。家裏沒有人所做的事情和藝術沾邊,可陳曉卻偏偏對藝術情有獨鍾,走在和父母預想大相徑庭的路上。

“兒時對於我而言,就是一支筆和一張紙。”陳曉從小就喜歡畫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喜歡、怎麼喜歡上的,隻是知道有那麼一個空間可以讓我胡思亂想,和現實是不一樣的。媽媽說報個班吧,就帶我去少年宮,卻報了書法班。很奇怪吧!每次我想要什麼東西,他們就給我另外一個東西。”

接下來的故事發展,讓人明白他父母的用心。後來,陳曉還是如願上了繪畫班,但好景不長。自成一派的他拿出所謂的得意之作,被老師無情否定,心生鬱悶;父母又要求他按時完成繪畫作業,原本放鬆自我的愛好成了不得不做的任務,樂趣變成苦差事。這件事讓他了解到父母當初想報書法班的用意:愛好變為日複一日的學習任務是否合適。另外,陳曉的父母通常不會輕易滿足他的要求,即使他付出很大努力,也隻是酌情給予一些,也算是一種教育方式。“比如我爸媽曾承諾,隻要功課都95分以上就給我買變形金剛,結果我做到後他們卻買了輪船模型。我又不喜歡,拚起來還費勁,很不開心。他們也沒解釋,隻說暫時不能如願。現在想來……嗯,挺好的。想得到好的東西,一定會格外困難,也要特別珍惜。”

如今,陳曉保持著每周給父母打電話的習慣,聊天內容除了關懷,就是自己遇到的好事情,報喜不報憂是陳曉堅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