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曉 癡情不是壞事(2)(1 / 1)

大概每個80後都深有體會,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人人爭當學霸、考上好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學藝術就是“不誤正業”,陳曉毫無意外成了“頑劣”的那一小撮。老師會施壓、家長會發愁、為高考衝刺的同學一邊羨慕藝術生的所謂輕鬆,一邊把他們劃成異類。當時的“特立獨行”可不算什麼好詞。

在陳曉心中,青春是骨子裏的少年氣,是熱烈跳動的赤子心。他願意玩一場冒險遊戲,不計成敗,有勇氣打破一些東西,有能力再創造出一些東西,敢於把自己的人生洗牌。

2005年,陳曉以高分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藝考之路走來,他清楚有多麼不容易,也知道很多有天賦、有夢想的人在此卻步。大三時,陳曉勤工儉學做起了輔導老師,教藝考的學生一些專業知識。他想將自己作為一個例子,言傳身教,給學生信心,鼓勵他們去嚐試、去闖。“在多數人眼中,藝術生就是另類。所以我覺得,理解、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尤為重要。”

也許,年少彷徨時的陳曉,心底就在期待著有這樣一位“老師”吧。

大學即將畢業,周圍的很多同學都在試著去各個話劇團、歌舞團麵試。因為剛畢業就能去這種單位,代表“有了鐵飯碗,一輩子不用愁”。而陳曉的表現有點“無所為”,他的心態是順其自然。“我當時常在宿舍自我冥想,期待有導演看中我,覺得我是可造之材,給我個小角色,我去努力演好。然後再給我一個大一點的角色,慢慢我的戲份越來越重,大家開始認可我……”聽起來有點“很傻很天真”,幻想著有導演在茫茫人海中發現他。現在回頭看,陳曉所走的路和當時的幻想還挺接近,是金子確實會發光。問及對未來的計劃,他依然說“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