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克強新內閣的100天(1 / 3)

李克強新內閣的100天

新聞

作者:宋識徑 鄺惠敏

5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出席中德工商界午宴並發表演講。

今年3月15日,新一屆政府總理李克強在首場記者會上回答了11個問題,多涉及改革方略和新一屆政府施政目標。“改革”成為媒體報道的關鍵詞。

如今,新總理已正式工作100天,新思路、新風格正逐步呈現。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新一屆政府在機構調整、經濟、民生及金融方麵的施政方針日漸清晰。

“央行為何不救市?”這是媒體上經常出現的疑問。

在這場被稱為中國銀行業“曆史最嚴重資金短缺”中,央行並沒有施以援手,這打破了市場關於央行“放水”的慣性期待。

一些分析人士猜測,這或許反映了李克強帶領的新一屆政府應對金融風險隱患的強硬姿態。

在金融領域的“新政”是李克強上任來諸多領域改革中的一項。

“李克強經濟學”初見端倪

一個多月三提“盤活存量資金”,央行拒絕救市,以金融之手,讓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013年6月20日,足以載入中國銀行間市場史冊。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高達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高達28%。在近年來,這兩項利率往往不到3%。

業內將這一現象喻為“銀行間互放高利貸”,認為銀行流動性非常“緊張”。盡管市場資金麵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

此語一錘定音,徹底澆滅了市場對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堅持發行央票的實際行動,進一步表明了不放鬆的態度。

此舉令金融界普遍認為“李克強經濟學”的金融新政和貨幣思路已初現端倪。

首次記者會上,李克強表示,推動經濟轉型要注意發揮財政、金融、價格改革的杠杆作用。他的方案是,在金融領域要推進利率、彙率市場化改革,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保護投資者。

5月6日,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今年在行政體製、財稅、金融、投融資等9個重點領域加大改革力度。

上任之後,李克強在不同場合舉行座談會、召開會議,研判經濟形勢。一個較為明顯的跡象是,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外貿、固定投資增速都在下滑。

但是新一屆政府在近3個月的時間裏,並沒有釋放較大的經濟政策調整信號。

直到6月19日,國務院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推出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推動民間資本進入等八項金融新政。

這是李克強一個多月中第三次提到“存量資金”問題。5月13日,李克強說,在存量貨幣較大的情況下,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較高。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製。6月8日,李克強再度要求“要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這與一些金融機構的期望並不相符,因為銀行間短期資金利率不斷走高,進入6月以來,銀行開始鬧“錢荒”。有人希望管理層進一步放鬆銀根。

但是專家分析,國務院的用意是以金融之手,通過市場的調節讓資金流向最該去的地方,恢複經濟結構平衡,實現中國經濟升級版的目標。

“簡政放權”快馬加鞭

3個月按計劃完成“簡政”任務,本屆政府內“放權”目標實現近三成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涉及鐵路政企分開、衛生計生整合、食品藥品監管等方麵。李克強解讀說,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轉變政府職能,也是簡政放權。

3月18日,新一屆國務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強主持召開第一次常務會議,內容是加快推進機構改革,落實任務。

《方案》被國務院分解為72項任務,具體的責任部門明確,其他新組建機構和職能調整機構的“三定”規定也劃定了完成紅線:6月底前。

在兩天後召開的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李克強說,這次機構改革是新一屆政府要辦的第一件事,要限期完成職能轉變的各項任務,絕不能“換湯不換藥”。

新華社對此評論說,這是應對複雜形勢、激發經濟社會活力的一劑“良藥”。

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三定”規定,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的新組建部門“三定”全部完成,此時距布置任務剛好3個月,比預定時間提前了近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