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中央著力培養“能臣”型幹部
新聞
作者:陳良飛
跟往屆完全一樣,剛剛產生的新一屆團中央領導機構由1名第一書記和6名書記組成:秦宜智當選第一書記,賀軍科、羅梅、汪鴻雁、周長奎、徐曉、傅振邦等6人當選為書記處書記。
這6位新當選的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有3位“70後”,分別是汪鴻雁、徐曉和傅振邦。徐曉和傅振邦兩次是首次當選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最年輕的傅振邦生於1975年11月,還未滿37周歲,此前他是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長。
5年前,1970年出生的汪鴻雁第一次當選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時,她還是6位書記中唯一的“70後”。5年後,“70後”書記已經占據了團中央書記處的“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共青團係統工作履曆的領導幹部中直接選拔團中央領導乃至書記處第一書記成為近年來團中央幹部任用工作的新思路。
這凸顯了中央對於幹部基層和經濟建設領域工作經驗的重視,“70後”的優秀幹部們可以大有作為。
1995年,年僅28歲的北京大學經濟管理係畢業生陸昊出任北京製呢廠廠長,是當時北京市最年輕的國有大型企業一把手。在其管理下,這家擁有5000名員工、虧損嚴重的大廠迅速扭虧為盈,他本人也連續兩年被評為紡織係統優秀廠長、“扭虧增盈突出貢獻廠長”、北京市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並受到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接見。
隨後,陸昊被任命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32歲時出任管委會主任,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正廳級幹部。35歲時,陸昊當選北京市副市長,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海外媒體更將其升遷過程稱為“陸昊現象”。2008年,時年41歲的陸昊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今年3月,陸昊赴黑龍江任省委副書記、省長,將接力棒交給了秦宜智。
和陸昊的成長經曆完全一致,自清華大學畢業後,秦宜智就前往位於四川的央企攀鋼工作。他從攀鋼動力廠熱力車間技術員做起,一直升至攀鋼(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成都無縫鋼管公司總經理等職。
2001年12月,秦宜智轉戰地方,先後任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書記、市長,四川省內江市委書記等職。在內江市委書記任上,秦宜智一番“不要帶血的GDP,不要汙染的GDP,不要浪費資源的GDP”的表態曾為媒體廣泛引用。
2005年6月秦宜智進藏任職,先後任西藏自治區主席助理、西藏自治區副主席、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拉薩市委書記。從2011年11月起,秦宜智開始擔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今年3月全國“兩會”後,秦赴團中央任職。
傅振邦此前沒有在共青團係統工作過。1996年7月,從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係水工建築專業本科畢業後,傅振邦在國企工作,先後任職於中國三峽總公司、三峽財務公司、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家有關聯的央企或省屬國企。2010年2月,傅擔任湖北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一年半後,傅振邦由國企轉戰地方,任職湖北省襄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並明確為正廳級。僅11個月後的2012年7月,傅轉任湖北省隨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成為主政一方的年輕地級市市長。再11個月後,他當選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和傅一樣,最近兩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在團中央任職前也均無團委係統工作履曆,他們的成長經曆也幾乎如出一轍:大學畢業後現在國企任職,後由商入仕,轉戰地方,最後任職團中央。
赴團中央任職之前在不同領域的多個崗位上多番曆練是3位“70後”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共同特征,平均不到兩年就會更換一次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