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空一課強過科普一年(1 / 2)

太空一課強過科普一年

新聞

作者:李斐然

一顆飄浮在空中的水球,映出航天員王亞平的笑臉。當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看。

6月20日上午10點11分,科幻作家劉慈欣像個追星族一樣,眼巴巴地坐在電視機前等著自己的“太空偶像”出現。

當穿著藍色航天服的航天員王亞平麵對鏡頭揮手,開始準備太空授課時,這位以自己虛構的外星故事迷倒了無數讀者的科幻作家,被真實的太空迷住了。

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第二次太空授課實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老師在距離地球300公裏外的天宮一號上,但在地球,有大約6000多萬“學生”置身課堂。

劉慈欣表達了對這堂課的讚許:“這是一種感召和象征,它是來自地球之外的課堂聲音。不管課堂講了什麼,都足以激動人心。”

在大洋彼岸,曾經的美國宇航員、世界首位太空教師芭芭拉·摩根也頗為興奮。在她看來,“太空探索和教育一樣重要,宇航員與教師做的實際上是同一件事——探索、發現、分享”。

2007年8月,摩根乘坐“奮進號”航天飛機進入國際空間站,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太空授課。在那一堂20多分鍾的太空課中,她微笑著跟地麵上的學生講述太空生活的樣子,還滿足了孩子們提出的五花八門的要求,“你可以演示下怎麼在太空裏喝水嗎”、“你們在太空裏如何運動”……

讓教師進入太空的計劃,並非一帆風順。早在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的裏根就提出了“太空教師授課計劃”,並在11000名美國教師中,選拔出身為小學曆史教師的克裏斯塔·麥考利夫,作為太空教師乘坐“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通過電視信號轉播,給幾百萬學生上兩節15分鍾的太空課程。同為小學教師的摩根也參與了選拔,並成為麥考利夫的替補教師。

但籌劃好的太空第一課,卻在爆炸聲中提前終止。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發射後爆炸,守在電視機前的孩子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幕——搭乘著包括麥考利夫在內7名宇航員的航天飛機,在空中爆炸形成一團橘紅色的火球。

在那之後的20多年裏,美國叫停了“太空授課計劃”。替補的太空教師摩根回到小學教書,但是後來,她還是選擇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經過訓練成為一名真正的宇航員。帶著麥考利夫當年準備的課程內容,她終於在太空中完成了跟孩子們的對話。

“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希望了解和聽到的問題尋找答案。我不能等。”摩根在一次采訪中說。

看完“太空授課”直播,劉慈欣在餐桌上跟正在念初中二年級的女兒聊了起來。不過,在這個小女孩眼裏,“太空授課”隻是個“跟劉謙變魔術差不多”的“挺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