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和導演組對原版的外方節目賽製做了很大的調整,中國版節目設置了“冠軍組”和“逆襲組”,讓導師隨時麵臨設計,“兩壞取其輕,兩好取其重”。隻有這種多重選擇中,才有可能爆發真人秀所需要的戲劇點。
在北京賽區,一名姓彭的司機打動了很多觀眾,但未能晉級,因為章子怡和陳奕迅都投了反對票。章子怡從戛納電影節回來後見到夏青說:“我被罵死了,早知道這樣我就讓他過了啊!你們怎麼不告訴我。”夏青反問她:“真人秀,讓你去選人,不就是要你的第一直覺,要是提前告訴了你,那還叫真人秀嗎?”
起初被批評為“木訥”、“沒有火花”的4名導師,終於在節目過半後找到了感覺。章子怡和3位男導師開始不斷暗戰。在一場逆襲賽中,選手曾一鳴向章子怡要水喝,被羅大佑數落其有“戀母情結”,接下來的一周,羅大佑不依不饒,繼續教育他,導致章子怡直接大哭著離場。
因為在各個方向都有機位,場內一舉一動都被錄了下來,並在隨後播出。“這不是我們事先設計好的。我連跑去安慰子怡的機會都沒有。羅大佑的工作人員已經私下提醒他了,別人組的學員,沒必要這樣的去說教,得罪人。但羅大佑畢竟是教父級人物,他前陣子又剛做了父親,所以他不存在演戲,他完全是忍不住,就跟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夏青說。
在節目中,章子怡的學員曾一鳴遭到羅大佑的質疑,章子怡幾度淚灑現場。
有一場節目,陳奕迅選出晉級學員後,到淩晨4點還沒睡著。第二天他跟夏青說,“我討厭這樣。原來做一個決定,對別人是那麼的重要,會影響到那麼多人,而這種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以前我沒有那麼嚴肅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總決賽前,他讓同事把自己的學員接到香港,一句一句地教他們唱歌,請朋友陪他們去買衣服,但隻告訴他們,衣服是借給他們的。
“其實衣服會在比賽結束後送給他們,但是陳奕迅和經紀人陳家瑛都認為,先不要告訴他們,不能讓他們感覺在娛樂圈那麼好玩那麼容易混。”
然而,在這些“盡心盡力”的努力之後,夏青和所有人一直期待的收視熱點卻沒有到來。夏青原本指望這檔節目達到當時《超級女聲》或者《我是歌手》的熱度。
“在節目結束的時候,給大家帶來真人秀節目的魅力,這是我最大的滿足,做創新特別容易成烈士。”
回顧這幾個月的經曆,夏青這樣為自己尋找意義和價值,“它其實更像是一出美劇,你能在裏頭看到人性,看到成長。”
沈力把一個重要緣由歸結為前文提到過的導師團隊“黃金組合”定律。“4位導師的分工不明晰,沒有各司其職。”他說,“這4個人都太強大,個性很鮮明,4個人是平行關係,然而很多時候,有主角有配角反而會更出彩。從整體來看,遺憾的是,4個導師沒有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通常,要有這樣的效果就得事先設計—導師打嘴仗,甚至叉腰對罵,“觀眾也知道你是設計好的,但是肢體語言更能夠形成矛盾衝突,的確,假如要追求戲劇性,最強音可以把這一點再放大。”
沈力認為,從“真實”的角度來說,節目沒有要求其中3名導師對一個人俯首稱臣。但“大家喜歡看衝突,對這種溫情,反而是不習慣的”。
在節目組成立之初,夏青對“最強音”的定位是能達到當年《超級女聲》的熱度,並能出現一個類似李宇春那樣的偶像級人物。遺憾的是,節目落幕後,沒有出現這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