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中,達·芬奇從一幅科西莫的畫像中發現了密特拉教的蛛絲馬跡—達·芬奇比福爾摩斯還神,他能輕易地揭開暗室、密道的隱藏線索,甚至直接潛到教皇的浴室裏,跟教皇一起來到梵蒂岡的地下秘密倉庫裏,看到“龍”(傳說中的惡龍,並非恐龍)的骸骨,以及“命運之矛”(傳說中刺死耶穌的那支長矛)等神器。
劇中總是出現一個“密特拉之子”土耳其人,他能用一些簡單的招式輕而易舉地催眠達·芬奇,然後達·芬奇就會時空穿梭般地帶著我們來到一些神奇的地方開展神奇的旅程。達·芬奇總是夢到童年的自己看到一個人被吊在洞中,在“密特拉之子”的催眠下,終於醒悟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這是不是有點時空悖論《十二隻猴子》的意思?
在第一季的末尾,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趁複活節彌撒之際,唆使帕奇家族刺殺了洛倫佐的弟弟朱利亞諾,不過洛倫佐得以幸免,這的確見諸史籍,但史料中並未記載達·芬奇與此事有關—在劇集中,達·芬奇在千鈞一發之際趕到教堂,救出了洛倫佐。
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的真麵目究竟如何?高耶並不關心,但對美國觀眾來說,物質生產發達、商業強盛、物欲橫流、人性開放同時又維持著某種“(偽)民主”政體的佛羅倫薩共和國,當然會讓他們有親近感;同時,達·芬奇又被打造成了一個維護國家獨立、捍衛自由的科技“極客”,這與當下的價值觀其實也不謀而合—“民主”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對抗腐朽、專製的梵蒂岡,無疑也是(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開拓、進取精神的直接宣揚。
當然,提到達·芬奇,就免不了聯想起那幅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幾百年過去了,關於這幅畫作的真相,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史學界公認達·芬奇還畫過一幅年輕版的“蒙娜麗莎”),但是這位模特究竟是誰,爭論至今,莫衷一是。從第一季的劇情來看,最拉風的女性形象就是那個蕩婦女諜盧奎西婭,從劇集中所表現的情節來看,達·芬奇畫了好幾幅盧奎西婭的素描,造型上有點像蒙娜麗莎,不過達·芬奇沒露臉的媽媽也很有可能—第一季結束了,蒙娜麗莎還是沒有笑,看來,這個大包袱要留待後續的劇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