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作家影人們,是用影像書寫—書寫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影像呈現,先一步抵達影像的結果,他們甚至和同樣用影像進行書寫的杜拉斯也不一樣,他們連影像的商業細節也已經充分考慮到。斯蒂格·拉森在《龍紋身的女孩》係列裏,放置了那麼多真實的品牌,很難說不是為電影植入廣告做準備,郭敬明《小時代》裏的那些牌子,也為電影電視的商業合作提供了理由。
畫外音:紙質閱讀、紙質思維、紙質表達結隊退場的時代,憑借掌控內容複製權獲得收益已經無望的時代,作家得對自己進行重新定義,當然,走在最前麵的,是最先獲得轉身的權威。
Beyond30年,不羈放縱愛自由
1991年8月,一部名為《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的電影上映。如果把《莫欺少年窮》和Beyond成員的真實生平進行對照,會發現,他們的經曆,和電影中所呈現的,有同有異,但他們所經曆的艱難歲月,他們和音樂遭遇的過程,都如出一轍。
黃家駒的第一個偶像是大衛·鮑伊。他在電視上看到他,穿奇服,唱著迷藥一樣的歌,他瞬間被征服。17歲時,鄰居搬家,丟下一把木吉他,他撿回家,開始練習彈吉他,隨後,組樂隊,結識樂友。但自他從博允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在各種艱苦工作中沉浮,曾任職“辦公室助理、五金、冷氣、水電工程、電視台布景員等”,《莫欺少年窮》中的細節,應該就是來自他的工作史。
Beyond樂隊的另外幾位成員,也在各個角落,經曆著大致相似的成長。比如黃貫中,在1998年出版的《擁抱Beyond歲月》中,他講述過自己的成長經曆,父親為他進行音樂啟蒙,同學帶他接觸到吉他;葉世榮,也是在中學時代,開始接觸音樂、組建樂隊,落榜之後,開始當保險經紀;黃家強,在哥哥黃家駒的感召之下,對音樂產生興趣,後來開始學設計,打算以此謀生。
就在此時,黃家駒在琴行偶遇葉世榮,發現彼此都喜歡大衛·鮑伊,兩人成為朋友,隨後與鄧煒謙和李榮潮組成了一個樂隊,名為“Beyond”。1983年,鄧煒謙和李榮潮離隊,黃家強與黃貫中加入,Beyond正式成型。以地下狀態遊走了兩年多之後的1986年,他們推出盒帶《再見理想》,從此有了自己的經紀人。
畫外音:這就是青春的迷人之處,青年散居各處,像暗夜裏慢慢蓄勢的野火,分頭成長,分頭錘煉自己,直到最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