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希望有尊嚴地死”(1 / 1)

“不要希望有尊嚴地死”

文娛&生活

作者:貝小戎

克裏斯托弗·希欽斯(美國作家,被譽為世界上最狷狂的知識分子與作家)供職的《名利場》雜誌有一個著名的欄目“普魯斯特問卷”,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願意怎麼死去”?大部分人都希望安然、無痛苦地死去。美國家政女王瑪莎·斯圖爾特說:“沒有痛苦地死去”,影星邁克爾·道格拉斯說:“平靜地死去。”

你願意怎樣死去?2010年5月,希欽斯的回答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在打架或背誦時”。一個月後的他被診斷患上了癌症,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被送進了腫瘤國。“新的國度以令人愉快的方式向我敞開。人人都帶著鼓勵的笑容。那裏洋溢著一種廣泛的平等精神……無論生命是哪種比賽,我都已經極其突然地成為了決賽選手。”

從確診到病逝,中間隻有19個月。希欽斯在《人之將死》中記述了他經曆的病痛、治療過程和他對死亡的思考,以及對醫學、醫生和醫院的看法。患病後,他的體重幾乎減掉了三分之一。“每次必須吞咽的時候,地獄般的疼痛如潮水一樣湧上我的喉嚨,高潮時的感覺是後腰仿佛被騾子踢了一下。”

知道自己患上了絕症,希欽斯積極去治療,但他的癌症已經到了第四期,“什麼是第四期?就是沒有第五期了。”麵對死亡,他沒有多愁善感、自艾自憐,在確診患上癌症後,他說:“對於為何偏偏是我這一愚蠢的問題,宇宙都懶得答一句,為何不可以是你?”他也不是積極地跟病魔做鬥爭,雖然他稱得上是一個鬥士,但他最反感跟疾病做鬥爭這種說法,“你隻會感到徹底的被動與無能,像水裏的糖塊一樣毫無反抗地漸漸融化。”希欽斯學到的是,不要希望有尊嚴地死。

希欽斯的父親79歲死於食道癌,希欽斯被確診患上同樣的病時隻有61歲。顯然他願意為活著付出一切。“我已經製訂好了下一個10年計劃。我真的不會活著看到我的孩子結婚嗎?不會活著看到世貿中心再次崛起?不會活著讀—如果寫不了的話—基辛格和約瑟夫·拉辛格的訃告?”

他誠實地寫道:“當你跟其他臨終者坐在一間屋子裏,好心人拿著一袋子毒藥,注射進你的胳膊,你絕不會聯想到熱烈的士兵或革命的畫麵。”頭發因為治療而脫落,他卻高興地發現,“像兩塊大陸一樣的胸毛並未枯萎,但許多地方因為開刀而被剃掉,現在看上去很斑駁。”

書的最後一部分是希欽斯一些沒有成文的筆記。“毫不費力地瘦了14磅。終於瘦了。但沒有感到自己變輕,因為走向冰箱就像一次強行軍……也有助於睡眠,但幫助睡眠的東西和打盹都是浪費生命,因為將來肯定會有很多沒有意識的時候。”“頭暈地覺得自己在被往前踢:被發射向終點。努力不去想我的腫瘤,那也就是什麼都不想。”“身體從可靠的朋友變得中立,然後叛變你……”

他說食道癌對他身體最殘忍的戕害是,將奪去他的嗓音。有人送了他一張萊昂納多·科恩的CD,他覺得科恩的嗓音很特別,他寫的歌隻能由他自己來演唱。“人類是唯一可以純粹為了快感和娛樂而發出聲音的動物,聲音加上理性和幽默能產生更高的綜合。”

在感性地記錄自己身體的變化之餘,希欽斯依舊保持批判的鋒芒。遭到他鄙視的對象包括:許諾來生的宗教;心理學家的垂死五階段論;做“最後的演講”的教授蘭迪,蘭迪的臨終告別“甜得需要打一針胰島素你才受得了”。直到臨終前,他對宗教仍然很尖刻:“如果我皈依基督教的話,那是因為,最好死掉的是一個信徒而非一位無神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