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敲擊鍵盤都在緬懷自由
文娛&生活
作者:西蒙·加菲爾德
2005年6月12日,斯坦福大學。一個50歲的男人麵對著演講台下的學生們,說起他的大學生活。他回憶說,“校園裏每個角落出現的文字,都是手寫出來的,很漂亮。反正我當時已經輟學,我決定去上上書法課,學一學怎麼才能寫出這樣漂亮的字來。在課上,我學到了怎樣調整不同字母組合的間距,以及優秀的字體排印之所以優秀的原因。”
那時,這位輟學生以為,自己所學到的這些東西,在將來的人生中也許不會有任何實際用途。而10年後,時過境遷,這個名叫史蒂夫·喬布斯的男人,設計出了他的第一台麥金塔電腦。這種電腦有個史無前例的特性—它帶有多種可供選擇的字體。其中不僅包括如 TimesNew Roman(泰晤士報新羅馬)、Helvetica(瑞士的)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喬布斯還引入一些全新的字形,並且在它們的樣式和命名上頗費了一番心思。他以自己喜愛的城市為這些字體命名,比如 Chicago(芝加哥)和Toronto(多倫多)。喬布斯希望這些字體能像他10年前遇到的那些手寫字一樣獨特而漂亮,麥金塔電腦裏也因此包含兩種帶有手寫風格的字體—Vinece(威尼斯)和Los Angeles(洛杉磯)。這是一場創舉—我們與文字、字形之間的關係,自此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喬布斯最初創造的那幾樣字體已經很難被找到,這或許也是件好事:它們都由粗糲的像素點構成,並且使用時難以調整細節。但在當時,“能夠更換字體”這一特性,本身已屬外星科技。在1984年,麥金塔出現之前,早期的計算機通常隻提供一種字體,若能恰巧碰上一台支持斜體的,那簡直就是撞了大運。是從麥金塔開始,電腦上才出現了多種可供選擇的字體樣式,並且還盡可能地複原那些我們習慣的字形樣式。其中的Chicago被蘋果用作所有軟件的菜單與對話框的顯示字體,一直用到早期的iPod。而你也可以選用書稿風範的古老哥特字體(倫敦),或是代表商業化現代主義的明晰瑞士字體(日內瓦),或者曾裝點過遠洋郵輪餐廳菜單的雅致字體(紐約),甚至還有一種看起來像是從報紙上撕下字母拚在一起的字體(舊金山)—很適合用來寫無聊的學校作業,或者一封勒索信。
IBM與微軟緊緊追隨著蘋果,盡可能地複製麥金塔推出的字體。家用打印機(當時還很稀罕)也在提升打印速度之外開始推銷內附字體的多樣性。雖然現在如若提起“桌麵出版”,人們會想到詭異的聚會邀請單或泛濫的社區雜誌,但它們無疑也曾標誌著一種光輝的自由—遠離排字師的專橫,從此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字體,肆意“把玩”文字,表達變得更加富有創意,這一變革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天,當我們在電腦下拉菜單裏麵自由選擇字體時,無法想出還有比這更容易的藝術自由表達方式。在這裏,有曆史在流淌,每次鍵盤的敲擊聲都在表達著對約翰內斯·古登堡(西方公認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的緬懷。在這裏,還有優雅而聰慧的成員:Didot(以法國字體設計師菲爾曼·迪多命名);在這裏,當然也有被人嘲笑的風險:Braggadocio(吹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