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蕭條期做個樂觀主義者
文娛&生活
作者:謝韜
與悲觀主義劃清界限
美國著名搖滾樂隊KISS的主唱Paul Stanley曾說:“假如你想得知糟糕的事,體驗精神受摧殘的感受,那請多收看時下的各類新聞。假如你想活得愉快一點,那就來看KISS的演唱會。”盡管搖滾明星的話不乏誇張之嫌,但也有中肯的一麵。
如今的世道,充斥著各種自暴自棄的悲觀厭世者和喜歡小題大做、負麵報道的媒體,他們是樂觀主義的對立麵,要盡可能減少與之接觸。疏遠“林黛玉”一類性格的人,選取單一的新聞信息來源,過濾媒體尤為關鍵,如果你總在漫無目的地瀏覽,必然會不期而遇一些內容聳人聽聞、故事情節陰暗的報道,日積月累,極可能滋生厭世情緒。
更經常性地微笑
這一條聽上去是最無新意的建議,但常常微笑的確能助長樂觀主義。某心理學研究甚至表明,假裝出的微笑也是無害的,有利於良化情緒,並且假裝多了也會習慣成自然,增加真心實意煥發微笑的概率。
相信最好的可能性
簡言之,在無法驗證人心和事件真相的情況下,選擇相信對自己而言最好的一種可能性。哪怕實際結果很負麵,也專注於當前境況中最富希望的方麵,哪怕多麼微不足道。這不是鼓勵逃避現實,或扭曲真相,而在提倡目光更長遠的新鮮視角。
專欄作家George Will在給《華盛頓郵報》的撰文中,如此形容像羅納德·裏根總統這樣的樂觀主義者:“(他們)不兜售非真實的,他們創造那些真實的值得去追逐的理念,如理解、願望和忠貞。”承認令人不愉快的事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創造性的方法去解讀和處理現實問題,同時向外界傳達出正麵的態度。
學會建設性地回應
當你與朋友交流私人近況或職業現狀時,著重留意他們對你的肯定之處,而非把注意力糾結在評價最差的部分。戒掉下意識用“不”回複他人的慣性,主動行動去達成目標,而非被動等待改變降臨到自己頭上。用相同方式對待你的朋友,例如,某人失業時,你當然可以同情、憐憫他,但更有效的做法是提醒對方曾在其人生中取得的鼓舞人心的成就,以及他身上的積極特質。
在絕望中搜尋一線希望
樂觀主義者們都認同,不論如何,生活總會繼續,他們真心理解並遵守著“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或者“太陽照常升起”這類的“陳詞濫調”。
認定金融市場會永久崩塌的觀點是荒謬可笑的,在大環境一蹶不振的時期,樂觀主義者總能隱約感知到潛在的回升契機,與此同時重新評估他的個人資產和決斷,分析自己如何才能在當前以及未來的市場逆轉中受益。譬如,一個標準的樂觀主義者會從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中總結出經驗教訓:第一,大量透支貸款並非能買來供人提前享受的幸福;第二,經濟危機最終對年青一代的個人消費觀進行了深刻教育,因此未來趨勢必然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