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挫骨揚灰(2 / 2)

“您再等我一下,我要最後拜祭一下師父師娘。”史安走到被夷平的墳地前,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

想了想又將背後包袱打開,將師父留下的遺書仔細疊好放在懷中,將十二卷行醫手劄等剩餘物品一並用包袱包好,在不遠的地方另尋一處深埋地下,然後說道:“師父,安兒今天開始就要去四象觀修道了,暫時不能實現您讓我當一代名醫的願望,待我報得仇來……”說到這裏,史安回頭看了看元妙子,元妙子也正神色複雜的看向他。史安頭一低轉回來接著說道:“待我……待我修有所成,再來這裏取回這些,實現您的遺願。”再磕三個響頭後起身,頭也不回地離去了。

史安依舊跟在元妙子後麵,兩人乘一把飛劍向西北方向飛去。

近兩時辰後,已是深夜,二人駕劍行了千裏有餘,已到了晉州的邊界寄思山。

寄思山高千丈有餘,方圓近百裏,怪木叢生,終年大霧。據民間傳說,一萬三千多年前,此處本是一片平原,突然一天有仙人降臨。動用莫大神力,不知從哪裏搬過一座山落於此處。五千年後,當時的君主在此地建立了神壇祭台,之後不管何朝何代,每隔十年當時的君主便不遠萬裏從京城來此祭祀天地,故名為祭祀山,民間訛傳為寄思山。民間還另有一種說法,說是上古時期有一婦人日夜守望在此,苦等外出許久未歸的丈夫,久而久之化為一塊石頭,後人為紀念她,為此山起名為寄思山。

元妙子收了飛劍,二人在山頂落下。山頂很平,有一條寬一丈有餘的石頭路通向一座祭壇,這路可能就是君主來祭天時所走的大路。祭壇隻有四尺高,拾階而上就是長寬足足五丈的正方形平台,平台由許多方方正正的石板拚接而成。因為並非祭祀時間,所以平台上空無一物。

正是初二時分,天上並無月光,元妙子隨手一拍,出現一塊拳頭大小的發出明亮光芒的石塊,向史安介紹道:“這叫螢石,修仙界裏的常用的照明之物。”說罷,他手指輕點,這石塊便升空懸於二人頭頂處不動。元妙子帶史安走到祭壇正中間一塊方圓丈許大小的完整的石板前,右手當胸平方,掌心向上,左手豎立於右掌之上,僅樹立食中二指,念動一串晦澀法訣,平坦石板上便出現一個泛著熒光的陣圖。

元妙子在正東、正南、正西、正北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處位置各放上一個靈石,之後二人站立於陣圖中央。元妙子收了頭頂上的螢石,然後輕喝一聲:“轉”,自八塊靈石處出現八道熒光,相互連接後形成一個正八角形的熒光圈,向上升起包裹了二人身軀,隨後熒光一閃,二人倏然不見。八顆石珠也化為齏粉,山風吹過後了無蹤跡,地上的陣圖隨之閃滅不見。空蕩的祭台上仍隻有一塊方圓丈許大小的平坦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