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眩暈之後,史安睜開了雙眼,眼前雖然還是黑夜,仍暗得難辨方向,可感覺卻與寄思山頂有了天壤之別。
一股股濃烈而清新的“空氣”直竄入身體的每個毛孔,史安隻覺得渾身說不出來的舒坦,這“空氣”自發地沿著毛孔向體內湧來,行不多遠又發散出去,一進一出,他感到全身由內而外的清涼。
“感受到了吧,這就是靈氣。在世俗界是靠口鼻來吸入空氣的,用口鼻來辨析空氣的味道、冷暖。在修仙界不需用口鼻,全身靈根的末端,也就是凡人們說的毛孔,可以使靈氣自然進出體內,不用刻意吸收。最讓你舒適的靈氣便是你靈根屬性的靈氣。這裏水靈氣尚不足,到水靈氣旺盛之地,你會有更明顯的感覺。你現在還沒開始修煉,身體隻是一個通道,靈氣進多少出多少,到達不了氣海,也就沒有積攢靈力的能力。待回得山門,拜見了你的宗主師祖,並行了入門之禮後,我自會傳你修煉法門,那時你便是真正開始修煉了。”元妙子道。
二人駕飛劍向著正北方向繼續飛行了千裏有餘,此時天光漸明,路上已看得見各色景物。山是青色的,滿眼鬱鬱蔥蔥,不似正月的世俗界滿目蕭瑟。樹木也很奇特,沒有晉州常見的楊、柳、鬆、槐之類的,滿眼盡是梧桐、銀杏、水杉、胡楊之類的,遍地是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也是嬌嫩欲滴生機盎然。
元妙子見史安滿眼盡是驚奇之色,便大笑道:“這修仙界時令與世俗界大不相同,這裏可是隻有晝夜之分,而無四季之別。到了宗門再找人給你講講讓你瞧著新鮮的事兒吧。”
一座雄偉的山峰展現在眼前,二人降下飛劍。元妙子道:“這便是四象觀山門所在,此門一入,便永別凡間了。”
守門的是兩個年紀不大的弟子,沒有做道士打扮,都隻穿一身暗青色的短衣,各背一把長劍,見了元妙子一躬到地,齊聲說:“拜見元妙長老。”
元妙子微一擺手,道:“馬林、周昌今日事你二人當值啊,宗主師兄可在?”
叫馬林的弟子趕忙回話:“宗主師祖正在堂前問話。”
“好,你等通稟一聲,就說我回來了,我先去安頓一下你們的這個小師弟,隨後再去麵見。”元妙子說著便領著史安進了山門。
倆弟子見跟在元妙子身後身著道袍的史安,不覺有些奇怪,相互對視一眼,待元妙子二人走遠後,低聲交談道:“元妙長老怎麼又帶回個弟子,這次還是個內門弟子呐。”
“為什麼要說‘又’?”
“你剛來不久還不太清楚。其實元妙師祖是個熱心腸,路上碰到些事情總要管上一管,而差不多每次回來都帶進一個弟子,不過帶回一個內門弟子之事還是第一次發生。”
“我看能帶回來內門弟子,不是那人靈根好得出奇,就一定是他老人家的親戚。”
“一定是這樣,不過我看後者居多,那人一看就像沒有什麼修煉根基的,腳步還那麼沉重。沒錯,一定是他的親戚。這樣的閑事還是少管為妙,我先去稟告宗主。”說完周昌便飛速離去。
四象觀內有四座山頭,當中的主峰是宗主修煉所在地,靈氣最盛,最右邊一座山峰便是元妙子修煉之所。
此刻元妙子正帶著史安往山上行進。二人緩步拾階而上,元妙子不斷給史安講述四象觀中的一些規定。史安聽得這修仙界與世俗界的太多不同,不覺入神。
這四象觀在召國屬於一流宗門,成立時間也不短。據宗門的記載,三千六百年以前,元嬰中期修為的開山鼻祖清梅子,外出曆練途中見此地靈氣充沛、地廣人稀,且沒有凶靈惡獸,便在此開宗立派,招收靈根資質較好的弟子。起初是四名雙靈根弟子,又有四座山頭,故起名為“四象觀”。宗門設立四個字做為內門弟子的道號裏的第一字,分別是“清、元、雲、正”。清字輩為元嬰期修士,元字輩為結丹期修士,雲字輩為築基期修士,正字輩為煉氣期修士,隨修為提升依次更改。初代四名雙靈根弟子的道號第二字,采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中的“負、陰、抱、陽”四字。所以起初道號為“正負、正陰、正抱、正陽”。以後的內門弟子除了元字輩長老隨時物色資質較好的外,全靠每五十年召開一次的“廣招賢徒大會”來充實,而去年恰好是第七十一次大會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