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1 / 2)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什麼是失敗的人,不管他是否成功,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失敗的滋味是苦澀的,但所包含的道理卻是甘甜的。失敗和成功都有價值,失敗的價值可能更大一些。成功了,一般人疏於思索,易於自滿。失敗了,則須麵對挑戰,硬逼著你思索,從而跨越失敗,跨越困境,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

失敗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隻需跨上更高的台階,就會看見成功的朝霞。一、成功是失敗的積累與總結

成功是失敗的積累與總結,如果一個人不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進行自我反省,一味蠻幹,失敗之後肯定還是失敗。最終,隻能做一個從失敗到失敗的人,而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從失敗到成功的人。

失敗同時也帶給我們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而且,從失敗中學到的經驗比從成功中學到的經驗更加寶貴。一個成功者在遭遇挫折與失敗時,總能夠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總是能夠把失敗當作成功的墊腳石,並最終走向勝利。想要成功,就要允許自己有慘敗的時候,隻有敢於允許自己突破最糟糕的界限,才有機會真正獲得成功。

失敗是成功的開始。能踩著失敗的螺旋階梯走到最高一層才是成功,能在失敗中崛起的人才是一個聰明的“失敗者”。

一個年輕人窮困潦倒,即使把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都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但仍執著地追求著自己心中的夢想: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塢有500多家電影公司,他帶著自己寫的、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劇本前去,根據自己事先設定的路線與列好的名單,一一上門拜訪。但第一輪下來,所有的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采用他的劇本或者聘用他。

麵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並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又從頭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拜訪中,他仍然遭到了500次拒絕。第三輪的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

這位年輕人開始他的第四次拜訪。當他拜訪到第350家電影公司的時候,老板破天荒地答應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後,這家公司打電話給年輕人,請他前去細談關於劇本的情況。

最後,這家公司決定投資拍攝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出演男主角。電影放映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這位年輕人叫希維斯·史泰龍。

“失敗是成功之母。”縱觀無數成功人士的奮鬥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成功基本上都經過若幹次的失敗和挫折,他們在每一次的失敗和挫折之後,總是及時分析並總結失敗的原因以及遭受挫折的成因,因此說,成功是失敗的積累與總結。

失敗是正常的。麵對失敗,需要的是沉著冷靜地理性對待,需要的是以失敗為鏡子,找出失敗的原因。隻有跨越失敗,才會獲得成功。二、從失敗中尋找成功的機會

愛德華·蘭德,是寶麗來公司的創始人,他是一次成像攝影技術的鼻祖。他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塊匾,上麵寫道:“失敗之所以被稱為失敗,是因為它蘊藏的積極因素還沒有被發掘出來。”這就是從失敗中尋找積極因素,走出低穀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