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2 / 2)

要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失敗,我們要從失敗中看到成功的機會。

美國的艾伯特伊利斯博士是精神療法領域的權威,他認為失敗中必勝的信念有助於改變這一切。根據他的理論,如果一個人應付某種局勢時遭遇失敗,問題的根源在於它的思維有著不合理之處。比如說,大凡“啞巴口語”的英語學習者,都曾經有過開口說話時遇到別人嘲笑的失敗經曆。可見,“啞巴口語”主要的根源是學習者認為自己會出醜,這是典型的障礙思維,它源於我們內心的恐懼。隻有戰勝這種恐懼心理,具備了健康的心態,才能夠在失敗中找到成功的機會。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從失敗中尋找積極的因素,走出失敗的低穀,走向成功。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此放棄,將失敗緊緊地鎖在人生的“庫房”中,不敢開啟,因為害怕再次失敗。如果真的永遠緊鎖失敗,那麼你的人生也將被永遠置於庫房的一角,永不見天日。開啟失敗,仔細研讀你的失敗,你會發現失敗之中另有一片天地,一個可以讓你走向成功的天地。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要從失敗中尋找積極的一麵,走出失敗的低穀,走向成功。三、失敗與成功隻有一牆之隔

成功和失敗隻有一牆之隔,打通這堵阻礙通向成功的路徑,不向現狀妥協,不向失敗低頭,隻要加倍努力,就可以得到非凡的成就。

20世紀初,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茲默斯頓小鎮附近儲存著豐富的銀礦。很多人在一夜暴富的幻想中尋找礦脈。

一名叫約瑟夫的男子已尋找了幾年。有一次,在一座小山的側麵,他挖了一個月,挖出一個大約300米的坑道。可是,約瑟夫發現這座坑道沒有銀礦,於是,他放棄了計劃。

10年之後,一個礦山公司買下茲默斯頓地區的幾處礦區。這個礦山公司重新挖掘了當年被約瑟夫放棄的礦脈,就在距離被約瑟夫廢棄的坑道1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罕見的豐富銀礦。隻差1米的距離,約瑟夫失敗了,別人卻成為了百萬富翁。殊不知,前300米的失敗為最後1米的成功已經打好了基礎。

當伐木工人用斧子砍樹的時候,砍的次數多達100次,但使大樹倒下去的往往是最後一擊。有力和無力之間,勤勞和懶惰之間,精明和蠢笨之間,富裕與貧窮之間,成功和失敗之間,其實隻相差一點點。

有時我們過多地看到困難和失敗,就時常暗示自己:我已無法突破,何必自找苦吃。我們害怕經過艱辛努力後的慘敗,我們相信成功隻屬於少數幸運人士,自己永遠沒有這個福分。我們安於現狀,不敢冒險。其實,經過艱辛的努力,我們已經到了成功的門口,隻要稍微堅持一下,就可以走進成功的大門。

打通失敗與成功的隔牆,隻要在原來失敗的基礎上稍加努力,成功就會展現在眼前。

課後作業

拿出一張紙,寫出你認為曾經有過的失敗經曆,總結出失敗的原因,並分析一下今後你應該如何避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