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善惡隻在一念之間(1 / 2)

不同的人生,隻因觀念的一線之隔。為善為惡都在人的一念之間,一念之差往往會導致步步皆錯,反之,心起善念,就能步步精進。心善,人生就會充滿希望與祥和;心惡,則時時日日皆不得安寧,煩惱不斷。

君不見因一時之惡,犯下滔天大罪者,亡命天涯,時時承受著良心的拷問;君不見惡人放下屠刀,剃度出家,亦能修成正果;君不見好人將愛心播散四處,收獲的亦是愛心。

為善為惡全在一線之間,發現惡的苗頭,要及時找到其根源,將惡的根源鏟除;發現善的行為,應鼓勵其力爭將之發揚光大。一、兩隻狼的交戰

一位年邁的愛斯基摩人在教導孩子們什麼是人生的真諦。

他說:“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在進行著一場鏖戰。交戰是在兩隻狼之間展開的。

“一隻狼是惡的——它代表恐懼、悲傷、惱怒、悔恨、貪婪、傲慢、自憐、怨恨、自卑、謊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

“另外一隻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悅、和平、愛、希望、承擔責任、寧靜、謙遜、仁慈、寬容、友誼、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貞。

“同樣,這樣的交戰也會發生在你們的內心深處,會發生在所有人的內心深處。”

聽完他的話,孩子們靜默不語,若有所思。

過了片刻,其中一個孩子問:“那麼,哪一隻狼能獲勝呢?”

飽經滄桑的老人回答:“你喂給它食物的那一隻。”

人性既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全在自己的選擇。二、善惡之間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個穆伯大夫,妻子剛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文伯,不久,穆伯大夫就去世了。於是扶養、教育文伯的重任就落在他的妻子敬薑一個人身上。

文伯剛滿3歲,敬薑就把兒子送到外地求學。過了十幾年後,文伯從外地求學回家看望母親,母親自然很高興。但她看見跟隨文伯回來的同學們對文伯言聽計從,前呼後擁,而文伯卻一副高傲自得的樣子。敬薑便把兒子叫到跟前,嚴肅地批評他:“孩兒啊,你的行為讓人看到後會說你太不懂事,太傲慢了!過去周公在吃飯,有臣子覲見,周公都會停下來去會見臣子,即便是洗澡的過程中,有覲見者,他也會中斷洗澡而去接待進諫者;周武王上朝歸來不要侍女伺候,而自己動手脫鞋襪;齊桓公身邊有四五位大臣專門向他直言進諫,齊桓公不但不生氣,還很仰仗他們。這三位一國之君王,尚且都能做到尊重別人,你小小年紀,卻要身邊的同學以兄禮對待,如此驕橫,這樣下去,能成什麼大事!”

文伯聽了母親的教訓後,及時收斂了自己的傲慢,改正了缺點,從此他所交的朋友都是賢良、真誠的人。敬薑得知文伯學業品德都有長進時,高興地鼓勵兒子:“吾兒知錯就改,將來一定能有所作為。”

終於,文伯學業有成,在魯國朝廷裏麵供職。有一天,母親看見兒子的下屬給文伯送來了幾匹絲綢,好像要托文伯幫忙辦點事。母親便責怪兒子說:“今天有人送你絲綢,你收下了,那麼以後有人送你金子,你也收下嗎?”文伯不以為然:“孩兒不就是收了幾匹布嘛!我們家祖祖輩輩是魯國的大戶人家,現在我也做了朝廷官員,同僚之間禮尚往來而已。母親大人何必見怪!”

敬薑聽了兒子這番話,覺得他的思想又變了,這樣下去很可能變成貪官汙吏,但她還是沉住氣耐心地給他講道理:“同僚之間禮尚往來,本無可厚非。但是,下屬有求於你,你收下禮物就十分不妥。你想,今天你利用你的官職幫助別人,獲得了絲綢;明天幫助別人,收獲的是其他東西。長此以往,隻要幫助別人你就要得到回報。一旦沒有了回報,你就會索取。而且你的官職本身就是為大家服務的,俸祿已經就是回報了,為什麼還要收取額外的東西呢?長期這樣,坐享其成,就易生邪惡之念。我怕你會忘記了祖上的為人處世之道。如果一個人生了貪念,就會喪失善良之心,以後必定會招來災禍。”

文伯聽了母親的一番教誨後,深深自責:“我一個讀書人,還不如不識字的母親有見識。”就這樣,在母親的教導下,文伯為官清正,深為後人所讚。

敬薑作為母親發現孩子在性情上有點不對勁,就立刻用情理教育孩子。發現孩子有了貪念,有了惡的萌芽,就及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教育孩子,將惡的根源阻斷、消滅。

研究惡的要旨在於,對惡的根治與超越,以達到善的境界。一旦孩子有了惡行,就要及時教育孩子敢於正視自己的惡性,停止自己的惡行,棄惡從善。三、給予別人善良

貝恩是一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13歲男孩。他開朗活潑,幾乎與所有的人都能成為朋友。正因為他的樂觀和開朗,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可能隨時離開人間的高危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