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許多失敗者並非不曾努力,而是精力過於分散,不懂得選擇與放棄,才會造成終身平庸、碌碌無為。因為,人的一生不可能隻有“得”沒有“失”,也不會隻要“失”而沒有“得”。惟有懂得放棄,才能衝破層層迷霧,開啟一個嶄新的人生。
在生活中運用減法原理,考慮哪些東西是你需要保留的,哪些東西是你必須“減去”的。換言之,就是要懂得選擇與放棄。三、放下心靈的包袱
有位年輕人,投到一位著名的禪師的門下想學禪。禪師開導他很長的時間,年輕人始終無法找到入門的路徑。於是,禪師端起茶壺,朝年輕人麵前的碗裏倒茶。茶碗已經斟滿,茶水順著茶幾不停地流到地上,禪師還在不停地倒。年輕人終於忍不住,提醒說:
“師父,別倒了!茶杯已經裝不下了。”
禪師這才停住手,慢悠悠地說:“是啊,裝不下了。你也是這樣,要想學到禪的奧妙,就必須把頭腦騰出空來,把充塞其中的幻想和雜念剔除出去。”
聽了此言,年輕人恍然大悟。
生活在五彩斑斕、充滿誘惑的世界上,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對理想充滿憧憬。然而,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不要過分苛求自己,必須學會放棄!因為,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
有兩位著名的畫家,某日湊到一起。一時興起,相約用同一個題目一起作畫,兩人好一較短長。他們相約以一個字——“靜”來作畫。兩位畫家稍想了片刻,便開始提筆在畫紙上著墨。
過了不久,兩人幾乎同時完成作品,第一位畫家將他的畫作攤開,隻見長長的畫軸上,一片碧綠動人的湖水無盡地延展開來,湖麵不見半絲波瀾,岸邊垂柳的婆娑倩影,倒映在清澈見底的湖水中,隱約有種無盡的低回之意,整個畫麵看起來,當真隻有一個“靜”字才能形容。
第二位畫家由衷地誇讚了幾句,緩緩地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
那是一道雨後山中的雄偉瀑布,湍急的水流猛烈地撞擊陡峭的山石,頗有萬馬奔騰的架勢;令觀看者的耳畔,依稀可以聽見瀑布不斷傳來的轟然巨響。在氣勢壯闊的瀑布半腰處,有一處突兀橫生的枯枝,迎著水波的衝擊,不斷地晃動著。在搖曳不停的枯枝樹梢,淩空懸著一個簡陋的鳥巢,鳥巢中一雙幼小的雛鳥,正安詳地閉著雙眼,沉沉地熟睡著。對於瀑布巨雷般的轟鳴,雛鳥仿若不覺。
第一位畫家呆呆地欣賞著這幅畫,不知經過了多少時間,方似大夢初醒般,輕輕地搖了搖頭,口中喃喃地說:“我隻能描繪情景,你卻能詮釋情境,佩服佩服。”
放下一切雜念、貪欲,心靈的“空靈”,就是最高境界的“靜”。
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的悲劇很多,往往就是無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經擁有的“東西”所釀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麵子;有些人不能放下虛名;有些人不能放下利益;有些人則是不能放下不應該執著的執著——做過的、未做的。如果能夠領悟“放下”的道理,將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隻有懂得放下,心中的那扇天堂之門,才會為自己敞開。
人生在世,如果過分計較而不能放棄一些不很必要的東西,那“人生的行囊”將很快沒有多少空間去擱置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四、在執著與放棄之間